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云淡风轻:那些年,我们一起编写的日子
“阅读大马升华版”书展上周日落幕,在诸多海外作家的作品当中,引起我莫大兴趣的是杨照、马家辉及胡洪侠合著的《对照记@1963》。
有别于张爱玲的《对照记——看老照相簿》,分别出生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三位同龄男子,谈了好几年才落实以回忆相互对照的出版大计《对照记@1963》,精选华人社会50年来30个日常生活词汇,以“异质异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写出共同话题下三人的切身故事,相互对照半个世纪以来两岸三地的沧桑变化。
对照编辑年代
我在台湾杨照和香港马家辉的行文中,对照了我当编辑的年代,饶有趣味。
杨照在《躬逢其会的报业盛世》写道:“那是台湾报业大爆炸的时代,两大报激烈竞争,副刊独大,也是文学奖大放异彩的时代。高信疆主持《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天天有新想法新写法;《联合报》由痖弦领军,把‘联合副刊’办得有声有色。
“那真是个‘屁股转做前锋’的怪异状态,许多读者拿到报纸,先打开副刊,读完副刊才回头看前面的‘要闻’版面,心中明白,‘要闻’版面再怎么重要的新闻,不会有副刊文章精彩新鲜。”
台湾副刊的盛世,是我当副刊编辑时最羡慕的。每天翻阅从机场载回报社的台湾报章,一张大大的插图带出了整版副刊的精华,成了文学飨宴的第一道美味拼盘,那张图,是“报屁股”的亮点。
是的,只有报人才说“报屁股”。拿人家的屁股当脸皮,就是当年副刊的“剪刀政策”,剪得快、剪得好,就能发挥最高的经济效益。我每天苦于载报专车来得比别人慢,报章到手还得打字,根本赶不上截稿时间,慢了一拍就迟了一天见报,后来毅然放下大剪刀,开始策划本地色彩的文章,开拓自己的路。
20多岁的小编负责中年读者群最爱的《商余》显然是不讨好的,在我摸索的过程中,很快被人喊cut,奉旨改编娱乐版了。无论如何,回想当年的努力,依然温馨美好。
未曾编过马版
在日本报社,每个人都会有机会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刚入行的,必须从外围做起,熟悉地方新闻三五年后才回到总社。当记者的也必须掌握最基本的拍照技术,然后可能转做编辑、专题记者等等,有所专,也能全方位发挥才能。
我是幸运的,尽管跟升职调薪无关,我当过不同版面的编辑,全国及地方新闻版、副刊、娱乐及经济版,连体育和国际新闻也曾编过,到头来只差一个赛马版没编过。
马版有什么乐趣?我不赌马,基于好奇心,曾想要编马版,跟马家辉与“马版”结缘是截然不同的心情。
原来马家辉的父亲是某报总编辑,曾用笔名撰写马评专栏,十年如一日,有人代劳到马场看晨操,然后拨电向他父亲 “报料”,父亲写稿,他则负责送稿到两家报社,直到有一天,父亲因故嘱他代笔,他唯有从命,发表了生第一篇、以父亲笔名撰写的马评,阅报时暗暗萌生“继承父业”的荣誉感……。
原上草、疾如风,是当年《南洋商报》的马评专家,跟马家辉爸爸的角色一样,探了情报就在报端为马迷提供“独家贴士”,辉煌一时。而今马版已走入报社历史,可是“马上风光”随着马家辉的文章再次浮现脑海。
(原文刊于7/6/2012《言论版》)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