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9日星期三
云淡风轻:小确幸与大时代
说好的幸福,原来是小确幸。
“小确幸”一词的意思是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取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散文,经中国学者林少华直译而进入现代汉语。小确幸的感觉在于小,每一个小确幸持续的时间3秒至一整天不等。
在村上春树的随笔集《兰格汉斯岛的午后》(ランゲルハンス岛の午后)中有一篇名为《小确幸》的短篇散文,透过独特的视角将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事物描绘得幽默又风趣。
在文章中,村上说他自己选购内裤,把洗涤过的洁净内裤卷摺好然后整齐的放在抽屉中,就是一种微小而真确的幸福。村上在文末这么写道:“如果没有小确幸,人生只不过像干巴巴的沙漠而已。”
稍纵即逝的美好
你我的小确幸又是什么呢?
摸摸口袋,发现居然有钱;电话响了,拿起听筒发现是刚才想念的人;原本打算买的东西恰好降价了;排队时,你所选择的行列动得最快;一直想买但很贵的东西,某日偶然的在小摊买到便宜货了!
这些小小的幸运与快乐,是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当我们逐一将这些“小确幸”拾起的时候,也就找到了最简单的快乐。以积极心理学的“心流(flow)”来解释:当我们进入一个专心致志,活在当下,浑然忘我的状态,才会感受到最真切和细微的幸福。
事实上,这个词在发源地日本并不曾成为流行语。台湾时报出版社分别于2002年和2007年出版《蓝格汉斯岛的午后》以及《寻找漩涡猫的方法》这两本插画散文集,村上春树笔下的“小确幸”一词就这样飘洋过海去到台湾,近年才广泛流行起来,这一点跟台湾社会局势的演变有很大关联。
去年在台湾上演的太阳花学运,为“小确幸思潮”添加了另一层社会意义的注释。“反服贸”与“反核四”这两个运动背后的核心被喻为“文化无意识”的 “小确幸”,在两岸 之间,“小确幸”面对“大时代”的挑战,成了一个高度政治性的暗喻。随着学运的落幕,小确幸却摇身一变,成为街头巷尾的商店招牌,有的卖咖啡小食,有的搞整型美容,走入民间为台湾人提供“小小而确实的幸福感”。
政治化和敌对性
在任何国度,人人都拥有小确幸,却未必察觉到个中蕴藏的政治化和敌对性。在局势动荡之际、群内“斗”志高昂之时,“小确幸”的拥有者难免会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如果有一天连这个都没了,该如何是好?这种对潜在威胁的恐惧,对潜在敌人的焦虑一旦锁定,就成了甜丝丝的“小确幸”的同体反面。为了保住固有的幸运和快乐,不惜耍狠出招,一时刀光剑影,触目惊心。
现实中的小确幸,包含了他人施舍的小恩小惠。一颗糖果、一点甜头,施与受,各有各幸福,唯不知典当的是个人利益还是国家前途。现实教会我们,不胡言不妄语,小确幸才得以永续。
(原文刊于20150730《言论版》)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