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2日星期三
云淡风轻:名从主人、约定俗成
前天在本报企管版阅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曼在《名家观点》分享的文章“无知即力量?”。他借题发挥抨击特朗普一意孤行,以不专业的手法治理美国。我对这篇文章有共鸣,在于他一开头就以姓氏和文字规范为例,点出特朗普的“无知”。
克鲁曼认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应该被称为晋三首相,就如唐纳德·特朗普总统不应被称为唐纳德总统一样,这是无知的表现。
中英文名排序有别
事实上,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姓氏排在名字的前头,一旦写成英文名时,姓氏就排在后头了(Last Name)。我的同事曾经好奇的问:为什么日本人名片上的中英文姓名不统一呢?关键就在于中英文姓名的排序不同。例如日本驻马大使馆参赞折笠弘维的名片上,汉字写着“折笠弘维”,英文则是“Hiroyuki ORIKASA”,以大写标明姓氏。
姓名称呼容易出错的情况,也发生在马来领导身上。当年前首相阿都拉上位时,中文媒体原本译为“首相巴达威”,后来经指正,才一律改为“首相阿都拉”。对于姓名谬误,我认为最经典的莫过于国际恐怖组织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的奥萨马·本·拉登(Usāmah bin Muḥammad bin Awaḍ bin Lādin)。
受过马来文教育的中小学生都知道,bin和binti是用在马来男女同胞的名字衔接姓氏(父亲的名字),“本拉登”这个名字登上全球风云人物榜首,各国媒体上发布的尽是本拉登的消息,从1998年美国驻肯尼亚与坦桑尼亚大使馆爆炸案、2001年九一一恐怖袭击而至2011年奥巴马宣布他在巴基斯坦被突袭击毙,“本拉登”三个字曝光率极高,全球中文媒体用得不亦乐乎,尽管大家都知道,实应称他为“奥萨马” 而非“本·拉登”,但还是套用欧美的姓氏观念,以讹传讹,很“接地气”地约定俗成了。
文字规范必须接地气,接的是有关文字的发源地还是使用地?规范又是谁说了算?
汉字源自神州大地,可是中华儿女遍布全球,在地化的中文已经接了地气,有了正名(译名),但是这个正名能否堂堂正正迈入神州殿堂呢?
规范大马中文译名
前阵子,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再次启动,新任主席教育部副部长拿督张盛闻说,理事会将在近期拜访中国驻马大使馆,商讨致函中国国务院,以规范大马地名、名字称谓和职衔等本土中文译名,包括首相纳吉不应被称为“总理”、“纳吉布”等。我想补充的是:马币“令吉”被译为“林吉特”也是不适当的。
资料显示,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授命新华社统一译名,遵循“名从主人、约定俗成”的原则,制订各类译音表,并付梓出版《英语姓名译名手册》,俗称“英语百家姓”,成为中国最具权威的英语姓名翻译工具书,也是全球中文媒体译名最重要的依据。
特朗普参选美国总统时,中港采用“特朗普”而台湾对“川普”情有独钟,尽管后者的音译较接近原名发音,但是新华社依据数十年的译法,将Trump译为“特朗普” 。由于天朝网民看不惯大嘴巴张牙舞爪的模样,有人恶搞将他译为“唐床破”,如此译法颇为传神,不过也只是博君一粲而已。
路漫漫其修远兮。当大总统也好,做小翻译也罢,凡事讲究专业,专业才能赢得人心,译名才能达到“信、达、雅”。统一译名,破除文字乱象,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任重道远。
(原文刊于20170223《言论版》)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