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石不生苔“(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意指一再滚动的石头,不可能长出青苔,影射“朝三暮四,没有定性的人,永远不会有大成就”,有人引申下一句“转行不聚财”。在跳槽成为时尚的年代,这句英文谚语又衍生出“安于现状”的含义。跳槽,是不是意味着更好的发展机会呢?对于新闻从业员来说,从一而终,是不是意味着安于现状呢?
2003年,在好友野岛刚的力荐下,我在《朝日新闻》亚洲网络(AAN)度过为期三个月的研修。时隔9年,我再次踏入AAN时,物是人非,曾经开心共事的日本同事,退休的退休、调职的调职,而AAN也将于明年1月1日纳入《朝日新闻》国际部,而掌管国际部中文事务的负责人,正是野岛刚。
投身报界从一而终
野岛于1992年投身《朝日新聞》,于2001年被派驻担任新加坡支局长,经常在马新两地采访新闻。他到过阿富汗报道战后情况,也于2003年深入伊拉克战地采访,2007年担任台北支局长,后来调回东京总社,成为国际部中文组负责人、《新鲜日本》杂志主编,今年更推出朝日新闻中文网,先后出过四本书,包括《伊拉克战地报道》、《两个故宫的离合》日文版和台湾版、《谜样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和《银轮巨人》。
与野岛刚重逢,他率先将四本著作送给我,并说考虑年杪申请停薪留职,好好撰写三几本书,同时专心修读博士。听到这话,我打从心里钦佩。
从一而终,对于上一代新闻从业员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如今却买少见少了。投身新闻事业,若没有热诚和理想,很快就会沦为“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有者索性另谋高就。
野岛追溯当年面对日本放送协会、《日本经济新闻》和《朝日新闻》三个机构的抉择时,前两者的负责人告诉他,以他优越的成绩和中英的外语能力,他可以待在东京执行重要的职务,而《朝日新闻》却有意派他到没什么新闻的佐贺县,从小做起。
优秀记者从小做起
朝日负责人对他说:以你的潜能,未来极可能采访国际重大事件,可是我们要你从小地方小细节着手,因为如何跟人沟通,是一位优秀记者的基础,没有打好根基,将来就算有机会面对伟人,也未必能做好采访工作、写好一篇新闻报道。如果你留在东京,以《朝日新闻》的名声,受访者肯定把你视为“somebody”而给你诸多方便,可是在佐贺这个小地方,你是nobody,如何采访和挖掘新闻,就是你磨练的良机。野岛听了这番话,毅然选择了朝日这个家。
我个人认为野岛是somebody,因为他一直在奋进,善用报社给他的机会,一次次交出骄人的成绩,穿梭两岸三地,他能解读大中华经济圈的思维,善用本身既有的条件,为《朝日新闻》开拓新的契机,在网络世界打开这份日文报章的知名度,向全球华人传达最新的日本信息,也积极地扮演着中日友好的桥梁。
我在野岛身上看到了日本优秀记者的专业素质,也联想到报社面对人员流动和人手短缺的问题。停留在一个生命驿站,对时下的年轻人而言也许落伍了,可是从一而终地守住一家机构,在这个机构里谋求成长的空间,受惠的不仅仅是机构本身,对个人也是永续的成长。
你是somebody或nobody,不是别人给你的标签,而是个人检视心智成长的度量尺。
(原文刊于22/11/2012《言论版》)
2012年11月28日星期三
2012年11月7日星期三
风雪凄迷悼思庆
前言:
在工作繁忙的季节接到思庆的噩耗,心情无法安定,却不知到底去哪里见他最后一面。后来应邀撰文纪念他,写到最后一行,忍不住伤心落泪。
翌日忙着推介礼时,有人要去他的停柩处,我恳求他们等我却不果,只能隔着落地窗,眼巴巴看着车子绝尘而去,心有戚戚焉。当天自家人也来邀稿了,为了尽一份心意,赶在短短的几小时内写完,却在搁笔的前一刻,又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
告诉自己:不行啊,当晚有义演,要代表集团上台致词,不能眼眶红红、丑丑的模样。于是强忍了……
撰文之后,回想当年亦师亦父的他,曾几何时,那么疏远了,缘淡了、缘尽了。还是得说一句:
谢谢你,当年如此用心栽培我……
其一:笔锋如剑的侠客
“笔锋如剑”,当年曾经这么形容陈雪风。在我的心目中,这位新闻界的启蒙老师不仅仅是笔锋如剑,也是语锋如剑、目光如剑的人。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侠客,悄悄走了。风雪凄迷的前尘旧事,历历在目。
当年投身报界的第一位编辑主任就是陈雪风,本名陈思庆。我猜想他会录取我,是因为我提及老爸那一橱好书是我的最爱,包括巴金作品《家春秋》、经典译作《战争与和平》等等,也可能是我在念书时经常投稿到文艺版。我猜想他感到失望的是,当他悄声告诉我,他就是“陈雪风”时,我却一脸茫然。
陈雪风擅长文学评论,也是笔战高手,经常在文艺版兴风作浪,不过,他也爱写诗,跟傅承得、已故游川等诗人酒聚,难免风花雪月一番。
当年他负责的是新闻,但无碍他对文艺的热爱。当他知道我们这些新进的助编有兴趣写稿,特地安排我们尝一尝当记者的滋味。结果,一位美术员出身的助编走访了钟正山,一位留台助编访问了柯嘉逊,而我有幸访问书法家黄金炳,至今记忆犹新,回味无穷。那一次采访,埋下了写新闻稿的种子,虽然至今从没正式当过记者,却写过无数新闻和专题稿,这是我对他最感恩之处。
愤世嫉俗,是这位潮州怒汉的本色,由始至终,毫不褪色。从编辑主任(新闻)到副刊主任,走过报界31载,退休后,他从编者变成读者兼作者,写稿不辍,却偏不学打字,每次交到报社的稿件,是愈发龙飞凤舞的字体。时下的校对早没了当年校对的“认字”神功,经常校不出错字,让他嘀嘀咕咕,多次投诉。
当部落格盛行时,他却四处筹资印刷“布罗阁”,收录见报的文章,被编者投入字纸篓的稿件也重见天日。他感叹:“我是一个有很多朋友的人,而我现在正是十分需要朋友的时候,请朋友们把出版这份不定期刊物,当作与自己相关的事,给我帮忙……。”
他的信念一直支撑着他,尽管无数次被人泼冷水,他执意走自己的路,我原以为他会走得很长很久,因为那份执着是生命的韧力,无奈敌不过天意。偶尔路过华总秘书处或《南洋商报》接待处,看见他在整理稿件,惊鸿一瞥。那伏案疾书的模样,依然鲜活在我的脑海里。
一路走好,永远的主任。
(原文刊于《中国报》)
其二:
重拾这一段记忆,油然而生不堪回首之慨。 初入行当编辑,对工作抱着很大的憧憬,对于同样来自南马、同是潮州人的编辑主任陈思庆又敬又畏。为了培训非科班出身的我,他总是在当天的新闻版杀青之后才开始给我习题和讲解。喜欢写文章,成了我们工余的话题。一边做新闻,一边写文艺,是他在《南洋商报》担任编辑主任时期带动的风气。
陈思庆是属于新闻的,陈雪风则很文艺。他龙飞凤舞的字体,只有专业捡字员和资深校对才能看出端倪;短短一行字就成了一个段落。在耳濡目染之下,当年我不知不觉中模仿了他独特的文体,经第三者点出,才恍然大悟。
在新闻主任的职位上,他承受相当大的冲击,最后被调任副刊主任,更接近他所喜爱的文艺。他就任没多久,就问我有没有意思调职副刊当《商余版》编辑。当时20来岁的我,对于中年读者群最爱的《商余版》是毫无把握的,可是编地方版的工作已有颇长的时日,心想不如换个岗位学些新东西。于是胆粗粗地接编《商余版》,仍在编辑组(新闻)的前同事陈仰庄则兼编《文艺版》,而陈雪风也另辟《风华版》,亲自选刊比《文艺版》更高档次的殿堂级作品和评论。
编《商余版》让我走出了报社,走入文艺圈。陈雪风为我引荐诗人好友傅承得、已故游川等人,傅承得对我说:“不管是南洋商报《商余版》或星洲日报《星云版》,不管是你或是张永修,我觉得主编应该走出去,而不是握剪刀而已。”
当年副刊盛行“剪刀政策”,港台报纸从机场送抵报社,新鲜热辣的副刊佳作,成了两报抢着转载的极品。在杨照、马家辉和胡洪侠合著的《对照记@1963》里,杨照记载了台湾报业盛世、副刊独大的时代。我一直很羡慕台湾副刊的文学飨宴,也经常为姗姗来迟的报车和剪刀赶不及印刷机而抱憾饮恨,痛定思痛,我决定出走了,走入人群采访特定专题,酝制本地特色的“大城小调”。
这个过程,陈雪风看在眼里。选稿的自由,是他在幕后对我默默的支持。他看着我摸索自己的路,包容了缺失和不足,直到有一天,时任副总编辑黄燊发说:“高层认为你更适合编娱乐版……。”我以为是指示,毫无悬念地接受了,结果被陈雪风臭骂一顿,我愕在现场,眼泪稀里哗啦洒落一地。
后来我才知道他心痛我弃“商”从“娱”,因为他“看到了编版风格的雏形”,而我已经从文学殿堂走向声色犬马的娱乐天地……
自此,我和陈雪风的距离拉远了。后来的后来,他退休了,由陈和锦接任副刊主任,基于内部因素,陈和锦要我在编娱乐版之余,兼编《商余版》。在那个过渡时期,我在转载蔡志忠的漫画时闯了大祸,陈雪风得知之后,来电很愤慨地说:“怎会由你来承担后果呢?”
我知道,尽管立场不同、看法不一,无论隔得多远、无论多少年后,他依然是支持我的,我也一直视他为“永远的主任”。在繁忙的工作中,得知他骤逝的噩耗,仿如晴空惊雷,苦于无法抽身送他最后一程,只能撰文哀悼故人。
写到“一路走好”,不禁潸然泪下。永别了,主任……。
(原文刊于《南洋商报》)
在工作繁忙的季节接到思庆的噩耗,心情无法安定,却不知到底去哪里见他最后一面。后来应邀撰文纪念他,写到最后一行,忍不住伤心落泪。
翌日忙着推介礼时,有人要去他的停柩处,我恳求他们等我却不果,只能隔着落地窗,眼巴巴看着车子绝尘而去,心有戚戚焉。当天自家人也来邀稿了,为了尽一份心意,赶在短短的几小时内写完,却在搁笔的前一刻,又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
告诉自己:不行啊,当晚有义演,要代表集团上台致词,不能眼眶红红、丑丑的模样。于是强忍了……
撰文之后,回想当年亦师亦父的他,曾几何时,那么疏远了,缘淡了、缘尽了。还是得说一句:
谢谢你,当年如此用心栽培我……
其一:笔锋如剑的侠客
“笔锋如剑”,当年曾经这么形容陈雪风。在我的心目中,这位新闻界的启蒙老师不仅仅是笔锋如剑,也是语锋如剑、目光如剑的人。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侠客,悄悄走了。风雪凄迷的前尘旧事,历历在目。
当年投身报界的第一位编辑主任就是陈雪风,本名陈思庆。我猜想他会录取我,是因为我提及老爸那一橱好书是我的最爱,包括巴金作品《家春秋》、经典译作《战争与和平》等等,也可能是我在念书时经常投稿到文艺版。我猜想他感到失望的是,当他悄声告诉我,他就是“陈雪风”时,我却一脸茫然。
陈雪风擅长文学评论,也是笔战高手,经常在文艺版兴风作浪,不过,他也爱写诗,跟傅承得、已故游川等诗人酒聚,难免风花雪月一番。
当年他负责的是新闻,但无碍他对文艺的热爱。当他知道我们这些新进的助编有兴趣写稿,特地安排我们尝一尝当记者的滋味。结果,一位美术员出身的助编走访了钟正山,一位留台助编访问了柯嘉逊,而我有幸访问书法家黄金炳,至今记忆犹新,回味无穷。那一次采访,埋下了写新闻稿的种子,虽然至今从没正式当过记者,却写过无数新闻和专题稿,这是我对他最感恩之处。
愤世嫉俗,是这位潮州怒汉的本色,由始至终,毫不褪色。从编辑主任(新闻)到副刊主任,走过报界31载,退休后,他从编者变成读者兼作者,写稿不辍,却偏不学打字,每次交到报社的稿件,是愈发龙飞凤舞的字体。时下的校对早没了当年校对的“认字”神功,经常校不出错字,让他嘀嘀咕咕,多次投诉。
当部落格盛行时,他却四处筹资印刷“布罗阁”,收录见报的文章,被编者投入字纸篓的稿件也重见天日。他感叹:“我是一个有很多朋友的人,而我现在正是十分需要朋友的时候,请朋友们把出版这份不定期刊物,当作与自己相关的事,给我帮忙……。”
他的信念一直支撑着他,尽管无数次被人泼冷水,他执意走自己的路,我原以为他会走得很长很久,因为那份执着是生命的韧力,无奈敌不过天意。偶尔路过华总秘书处或《南洋商报》接待处,看见他在整理稿件,惊鸿一瞥。那伏案疾书的模样,依然鲜活在我的脑海里。
一路走好,永远的主任。
(原文刊于《中国报》)
其二:
重拾这一段记忆,油然而生不堪回首之慨。 初入行当编辑,对工作抱着很大的憧憬,对于同样来自南马、同是潮州人的编辑主任陈思庆又敬又畏。为了培训非科班出身的我,他总是在当天的新闻版杀青之后才开始给我习题和讲解。喜欢写文章,成了我们工余的话题。一边做新闻,一边写文艺,是他在《南洋商报》担任编辑主任时期带动的风气。
陈思庆是属于新闻的,陈雪风则很文艺。他龙飞凤舞的字体,只有专业捡字员和资深校对才能看出端倪;短短一行字就成了一个段落。在耳濡目染之下,当年我不知不觉中模仿了他独特的文体,经第三者点出,才恍然大悟。
在新闻主任的职位上,他承受相当大的冲击,最后被调任副刊主任,更接近他所喜爱的文艺。他就任没多久,就问我有没有意思调职副刊当《商余版》编辑。当时20来岁的我,对于中年读者群最爱的《商余版》是毫无把握的,可是编地方版的工作已有颇长的时日,心想不如换个岗位学些新东西。于是胆粗粗地接编《商余版》,仍在编辑组(新闻)的前同事陈仰庄则兼编《文艺版》,而陈雪风也另辟《风华版》,亲自选刊比《文艺版》更高档次的殿堂级作品和评论。
编《商余版》让我走出了报社,走入文艺圈。陈雪风为我引荐诗人好友傅承得、已故游川等人,傅承得对我说:“不管是南洋商报《商余版》或星洲日报《星云版》,不管是你或是张永修,我觉得主编应该走出去,而不是握剪刀而已。”
当年副刊盛行“剪刀政策”,港台报纸从机场送抵报社,新鲜热辣的副刊佳作,成了两报抢着转载的极品。在杨照、马家辉和胡洪侠合著的《对照记@1963》里,杨照记载了台湾报业盛世、副刊独大的时代。我一直很羡慕台湾副刊的文学飨宴,也经常为姗姗来迟的报车和剪刀赶不及印刷机而抱憾饮恨,痛定思痛,我决定出走了,走入人群采访特定专题,酝制本地特色的“大城小调”。
这个过程,陈雪风看在眼里。选稿的自由,是他在幕后对我默默的支持。他看着我摸索自己的路,包容了缺失和不足,直到有一天,时任副总编辑黄燊发说:“高层认为你更适合编娱乐版……。”我以为是指示,毫无悬念地接受了,结果被陈雪风臭骂一顿,我愕在现场,眼泪稀里哗啦洒落一地。
后来我才知道他心痛我弃“商”从“娱”,因为他“看到了编版风格的雏形”,而我已经从文学殿堂走向声色犬马的娱乐天地……
自此,我和陈雪风的距离拉远了。后来的后来,他退休了,由陈和锦接任副刊主任,基于内部因素,陈和锦要我在编娱乐版之余,兼编《商余版》。在那个过渡时期,我在转载蔡志忠的漫画时闯了大祸,陈雪风得知之后,来电很愤慨地说:“怎会由你来承担后果呢?”
我知道,尽管立场不同、看法不一,无论隔得多远、无论多少年后,他依然是支持我的,我也一直视他为“永远的主任”。在繁忙的工作中,得知他骤逝的噩耗,仿如晴空惊雷,苦于无法抽身送他最后一程,只能撰文哀悼故人。
写到“一路走好”,不禁潸然泪下。永别了,主任……。
(原文刊于《南洋商报》)
云淡风轻:信念不灭•铁树开花
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泰戈尔
在《江南style》红遍全球之际,韩国歌手朴载相(Psy)成了天朝子民推崇的“鸟叔”,浸淫在五光十色的演艺圈,Psy从吸食大麻入狱的低潮走向呼风唤雨的高峰,这位鸟叔显然对音乐有一定的信念,才会有声名大噪的一天。
十大列车穿越了风雨飘摇的10月,走过华小、独中和非营利教育机构,在歌手与舞群的带动下,跳起了一场又一场的骑马舞,也亲睹了一幕又一幕的感人瞬间。
墙内开花墙外香
十大义演全年最后第二场是在山明水秀的雨城举行,基于太平华联独中礼堂的建构,歌手和舞蹈员在舞台旁的二三楼化妆间等候时,对场内进行的仪式一目了然。有位歌手有感而发:第一次听完演说,第一次看到激情的面孔,才察觉到“我们的义演跟华教如此接近……”。
墙内开花墙外香。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体系被形容为两岸三地以外保留得最完整的,华社支持华教、华教自强不息,是先人力争、后人坚守的华教壁垒。没有坚定的信念,如何前扑后继、义无反顾地踏上华教的漫漫征途?
巴生有位大姐毅然挑起筹委会主席的重任,由于无法达致预定的500万令吉目标,心理压力大,失眠了好几晚。尽管如此,义演当晚,她在台上说:因为有信念,所以滨华人筹款建校不言倦,巴生人捐款也不落人后。
今年,威南日新国民型中学刷新了十大义演26年来单一学校最高筹款额纪录,由威南7所华小组成的建委会年内一连举办三场义演,先后筹获100万及260万,压轴的十大义演压力最大,建委会却毫无惧色,从民间筹集的一分一毫,到官方的大手笔拨款,在义演前两个星期才拨开云雾见月明,写下658万令吉的辉煌纪录,让我体悟到“有志者事竟成”的真缔。
信念如心灯燃亮
创校14年的新纪元学院承办全年最后一场义演,这所民办教育机构的一草一木皆来自华社,目前正积极朝大学学院的目标前进。
华教今年特别多风雨,很多人未必苟同激进的争取方式,我倒认为无可厚非。新纪元十大义演当晚,荧幕上播映林连玉的影像,这位华教斗士正是秉持 “民族平等,语言平等” 的信念,在生前致力维护华文母语教育的地位。这种信念,跨年代仍有存在的价值,时刻提醒华裔子弟,华文教育是民族的根,唯有秉持共同的信念,凝聚力量,华教才能源远流长。
信念是明灯,在纷纷攘攘的乱世指引方向。风雨再大、争议再多,只要回归最初始的信念,心灯必能照亮前路,铁树才能开花。
(原文刊于8/11/2012《言论版》)
在《江南style》红遍全球之际,韩国歌手朴载相(Psy)成了天朝子民推崇的“鸟叔”,浸淫在五光十色的演艺圈,Psy从吸食大麻入狱的低潮走向呼风唤雨的高峰,这位鸟叔显然对音乐有一定的信念,才会有声名大噪的一天。
十大列车穿越了风雨飘摇的10月,走过华小、独中和非营利教育机构,在歌手与舞群的带动下,跳起了一场又一场的骑马舞,也亲睹了一幕又一幕的感人瞬间。
墙内开花墙外香
十大义演全年最后第二场是在山明水秀的雨城举行,基于太平华联独中礼堂的建构,歌手和舞蹈员在舞台旁的二三楼化妆间等候时,对场内进行的仪式一目了然。有位歌手有感而发:第一次听完演说,第一次看到激情的面孔,才察觉到“我们的义演跟华教如此接近……”。
墙内开花墙外香。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体系被形容为两岸三地以外保留得最完整的,华社支持华教、华教自强不息,是先人力争、后人坚守的华教壁垒。没有坚定的信念,如何前扑后继、义无反顾地踏上华教的漫漫征途?
巴生有位大姐毅然挑起筹委会主席的重任,由于无法达致预定的500万令吉目标,心理压力大,失眠了好几晚。尽管如此,义演当晚,她在台上说:因为有信念,所以滨华人筹款建校不言倦,巴生人捐款也不落人后。
今年,威南日新国民型中学刷新了十大义演26年来单一学校最高筹款额纪录,由威南7所华小组成的建委会年内一连举办三场义演,先后筹获100万及260万,压轴的十大义演压力最大,建委会却毫无惧色,从民间筹集的一分一毫,到官方的大手笔拨款,在义演前两个星期才拨开云雾见月明,写下658万令吉的辉煌纪录,让我体悟到“有志者事竟成”的真缔。
信念如心灯燃亮
创校14年的新纪元学院承办全年最后一场义演,这所民办教育机构的一草一木皆来自华社,目前正积极朝大学学院的目标前进。
华教今年特别多风雨,很多人未必苟同激进的争取方式,我倒认为无可厚非。新纪元十大义演当晚,荧幕上播映林连玉的影像,这位华教斗士正是秉持 “民族平等,语言平等” 的信念,在生前致力维护华文母语教育的地位。这种信念,跨年代仍有存在的价值,时刻提醒华裔子弟,华文教育是民族的根,唯有秉持共同的信念,凝聚力量,华教才能源远流长。
信念是明灯,在纷纷攘攘的乱世指引方向。风雨再大、争议再多,只要回归最初始的信念,心灯必能照亮前路,铁树才能开花。
(原文刊于8/11/2012《言论版》)
云淡风轻:一念孝心一念善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又到了推展“寸草心”双亲节征文比赛的时节,我想起了 “奖学金得主拍性爱短片”,天下父母必定不忍卒睹;也想起了大马首富郭鹤年对亡母的孝心,天下父母必定各种羡慕嫉妒恨。
清朝王永彬在《围炉夜话》写道:“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所以淫是万恶之首。”用白话解读:心中常抱着仁心、孝心,那么天下任何不正当的行为,都不忍心去做,所以孝是一切行为中应该最先做到的。一个人心中一旦起了邪淫的恶念头,那么平常很不愿做的事,做起来一点也不困难,因此淫心是一切恶行的开始。
开放行为伤害至亲
最近媒体上曝光率高的“奖学金得主拍性爱短片”是反面教材,男女主角都想抄捷径成名,将男欢女爱的画面赤裸公诸于世,并扬言勇于承担一切后果。
在传统的华人社会,两位主角的行为引起议论纷纭,女主角显然比男主角承受更大压力。如果她有一念孝心,就会顾及至亲的感受,就会知道她的“开放”,真正受伤的会是母亲。
“寸草心”迈入第9届,讲求“真、善、美”,可是每一年几乎都会有杜撰的作品。要学生写父母的好似乎很难,在拥有的当下,没什么稀奇,失去了才痛哭流涕,于是想象的空间里充满了缺憾的情节,主办单位还得拨电查证才颁奖表扬。
学不到母亲的家教
大马首富郭鹤年事母至孝,身兼“亚洲糖王”和“酒店大王”的美誉,生意做得很大,唯一遗憾的是“学不到母亲的‘家教’。”他去年接受中国央视访问时说,母亲郑格如是影响他一生最大的人,她的管教非常严格,教他“做人不要忘本,做生意要有道德,赚了钱不要崇拜物质。”
在妈妈80多岁生日时,郭鹤年买了一部马赛地房车送给妈妈,她老人家脸色一变,叫他把车子退回去,换一部小日本车就行了。
每次郭鹤年回老家探望母亲,先将车子停在围篱外,步行向家丁们一一握手问好,最后才走入家门向母亲问安。有次一位亲戚驾着车子从围篱呼啸直抵大门,被郭母训斥:“把车子退回篱笆外,跟工人园丁们一一问好才进来!”
从孝心可以看出一位企业家或政治家的潜能,在家善待父母的,在公司对员工视如己出,政权在握时对人民爱护有加。
尽管许多传统观念和美德被忽视,其实回归原点,找回人类的本性和善心,有助于净化现代社会的烦躁和不安。每天寸进,必有所为。寸进尺退,哀莫大焉。
(原文刊于25/10/2012《言论版》)
又到了推展“寸草心”双亲节征文比赛的时节,我想起了 “奖学金得主拍性爱短片”,天下父母必定不忍卒睹;也想起了大马首富郭鹤年对亡母的孝心,天下父母必定各种羡慕嫉妒恨。
清朝王永彬在《围炉夜话》写道:“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所以淫是万恶之首。”用白话解读:心中常抱着仁心、孝心,那么天下任何不正当的行为,都不忍心去做,所以孝是一切行为中应该最先做到的。一个人心中一旦起了邪淫的恶念头,那么平常很不愿做的事,做起来一点也不困难,因此淫心是一切恶行的开始。
开放行为伤害至亲
最近媒体上曝光率高的“奖学金得主拍性爱短片”是反面教材,男女主角都想抄捷径成名,将男欢女爱的画面赤裸公诸于世,并扬言勇于承担一切后果。
在传统的华人社会,两位主角的行为引起议论纷纭,女主角显然比男主角承受更大压力。如果她有一念孝心,就会顾及至亲的感受,就会知道她的“开放”,真正受伤的会是母亲。
“寸草心”迈入第9届,讲求“真、善、美”,可是每一年几乎都会有杜撰的作品。要学生写父母的好似乎很难,在拥有的当下,没什么稀奇,失去了才痛哭流涕,于是想象的空间里充满了缺憾的情节,主办单位还得拨电查证才颁奖表扬。
学不到母亲的家教
大马首富郭鹤年事母至孝,身兼“亚洲糖王”和“酒店大王”的美誉,生意做得很大,唯一遗憾的是“学不到母亲的‘家教’。”他去年接受中国央视访问时说,母亲郑格如是影响他一生最大的人,她的管教非常严格,教他“做人不要忘本,做生意要有道德,赚了钱不要崇拜物质。”
在妈妈80多岁生日时,郭鹤年买了一部马赛地房车送给妈妈,她老人家脸色一变,叫他把车子退回去,换一部小日本车就行了。
每次郭鹤年回老家探望母亲,先将车子停在围篱外,步行向家丁们一一握手问好,最后才走入家门向母亲问安。有次一位亲戚驾着车子从围篱呼啸直抵大门,被郭母训斥:“把车子退回篱笆外,跟工人园丁们一一问好才进来!”
从孝心可以看出一位企业家或政治家的潜能,在家善待父母的,在公司对员工视如己出,政权在握时对人民爱护有加。
尽管许多传统观念和美德被忽视,其实回归原点,找回人类的本性和善心,有助于净化现代社会的烦躁和不安。每天寸进,必有所为。寸进尺退,哀莫大焉。
(原文刊于25/10/2012《言论版》)
云淡风轻:望子成龙的梦魇
该如何分享那些成长故事、如何劝诫望子成龙的父母呢?她一脸迟疑,我一时无语。
这个城市太多功利熏心,太多力不从心,压力是消化不良的毒素,荼毒一个人、祸延一家人。
当年望子成龙,她将孩子送到国外深造,没想到迎回来的却是17年困于精神抑悒的患者,全家人费了很多心思,连她自己也忧悒成疾,后来的后来,经过多番努力,全家人终于摆脱这个可怕的梦魇。
这些年来,她勇敢的在许许多多场合分享自己的际遇,然而当孩子勇敢的站在人前分享自己的际遇时,她还是震呆了。原来精神抑悒的背后,孩子有许多无法向她倾诉的点滴,却在外人面前坦承:悔不当初。
脱离了父母的视线,在海外享受绝对的自由,这些心智不够成熟的孩子,极可能遭遇可怕的事件而改写一生。
她说,有个朋友的女儿在海外留学时跟随朋友参与派对,不知饮了什么,在昏迷中做了什么,醒来全身赤祼,书再也念不下去了。另一个朋友的儿子则在性派对中被别的男人搞了,搞到脑筋也烧坏了……。
她说,一心将儿女送出国的父母应该三思而后行。先自我察觉,孩子是不是草苺族?有没有能力克服现实生活中的挑战?草率送出国的后果,可能换回一个烂苹果,腐蚀的,是外在;狂躁的,是内心,积怨令生活失衡,而负笈海外换来的一纸文凭,代价实在太大了。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成龙成凤,自有天命。与天下的父母共勉之。
(原文刊于11/10/2012《言论版》)
这个城市太多功利熏心,太多力不从心,压力是消化不良的毒素,荼毒一个人、祸延一家人。
当年望子成龙,她将孩子送到国外深造,没想到迎回来的却是17年困于精神抑悒的患者,全家人费了很多心思,连她自己也忧悒成疾,后来的后来,经过多番努力,全家人终于摆脱这个可怕的梦魇。
这些年来,她勇敢的在许许多多场合分享自己的际遇,然而当孩子勇敢的站在人前分享自己的际遇时,她还是震呆了。原来精神抑悒的背后,孩子有许多无法向她倾诉的点滴,却在外人面前坦承:悔不当初。
脱离了父母的视线,在海外享受绝对的自由,这些心智不够成熟的孩子,极可能遭遇可怕的事件而改写一生。
她说,有个朋友的女儿在海外留学时跟随朋友参与派对,不知饮了什么,在昏迷中做了什么,醒来全身赤祼,书再也念不下去了。另一个朋友的儿子则在性派对中被别的男人搞了,搞到脑筋也烧坏了……。
她说,一心将儿女送出国的父母应该三思而后行。先自我察觉,孩子是不是草苺族?有没有能力克服现实生活中的挑战?草率送出国的后果,可能换回一个烂苹果,腐蚀的,是外在;狂躁的,是内心,积怨令生活失衡,而负笈海外换来的一纸文凭,代价实在太大了。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成龙成凤,自有天命。与天下的父母共勉之。
(原文刊于11/10/2012《言论版》)
云淡风轻:一个岛锁住一群人
“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一生一世如梦初醒/深深太平洋底深深伤心……”
近日来,游行行列很刺目、叫嚣声浪很刺耳、硝烟四起很刺鼻。钓鱼岛受到全球瞩目,令我联想起任贤齐唱的“一个岛锁住一群人”。有人说,鹬蚌相持,渔翁得利,这是名符其实的“钓鱼岛”。
原定于今天(9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日中邦交正常化40周年纪念仪式,因钓鱼岛延烧的“战情”而取消。
钓鱼岛上惊涛骇浪
这场风波愈演愈烈,剑拔弩长的局势,令许多渴望中日友好的人暗暗叹息。
前阵子跟同事聊起,他不以为然道:岛屿的主权争夺战又不是第一遭,最后必定是通过外交手段,暂搁一旁,不了了之。可是网络上硝烟弥漫,两岸三地的网民从虚拟世界走向街头海岛,隔岸叫嚣,我的中国朋友原定十一国庆赴日旅游也被迫取消,是经济抵制也是保护国民,这不再是茶杯里的风波,而是钓鱼岛上的惊涛骇浪了。
言犹在耳,媒体上很快就发放了一帧帧怵目惊心的暴乱场面,全球最多日本人旅居的上海,发生暴力事件,失智的怒火一路蔓延,一波接一波、一城接一城地延烧,游行行列的叫嚣声浪,相隔千里犹清晰可闻。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日本的暴民也上演同等戏码,游行、叫嚣、泄愤等。反华和反日情绪同步升温。
2005年反日游行及2010年中日撞船事件曾使两国关系陷入紧张,而钓鱼岛风波最令《朝日新闻》资深记者野岛刚感到震惊的是,在华日本企业、厂商及购物商场也成为中国民众泄愤的目标!
黄种人相煎何太急
他认为中日双方在钓鱼岛事件上没有太大的退让空间,僵持下去,日本海上保安厅和中国国家海洋局的船只极可能发生碰撞,演变成武力冲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场冲突最大的受害人莫过于在华日本企业,不但在中国多年的努力将化作泡影,还分分钟成为暴民的“人质”呢。
没有理解,哪来友好。野岛希望中国人对日本人多一分理解,每一次中日纠纷,中国人就口口声声“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了”。对于日本人来说,日本军国主义就跟中国文化大革命一样,没人希望重来,也不容许重来。日本民众不会单纯地接受政府的决定,野田“将钓鱼岛国有化”的决定,在国内也受到民众的批评和责难。
当政治无法化解紧绷的时局时,媒体就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媒体是人民的喉舌,理应传达各阶层人民的声音,可是在这非常时期,站在国家本位煽风点火的媒体居多,日本媒体也鲜少从中国人的角度,向读者评析钓鱼岛事件的发展。
钓鱼的是谁?获利的是谁?中国网友说:大家都是黄种人,相煎何太急。
(原文刊于27/9/2012《言论版》)
近日来,游行行列很刺目、叫嚣声浪很刺耳、硝烟四起很刺鼻。钓鱼岛受到全球瞩目,令我联想起任贤齐唱的“一个岛锁住一群人”。有人说,鹬蚌相持,渔翁得利,这是名符其实的“钓鱼岛”。
原定于今天(9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日中邦交正常化40周年纪念仪式,因钓鱼岛延烧的“战情”而取消。
钓鱼岛上惊涛骇浪
这场风波愈演愈烈,剑拔弩长的局势,令许多渴望中日友好的人暗暗叹息。
前阵子跟同事聊起,他不以为然道:岛屿的主权争夺战又不是第一遭,最后必定是通过外交手段,暂搁一旁,不了了之。可是网络上硝烟弥漫,两岸三地的网民从虚拟世界走向街头海岛,隔岸叫嚣,我的中国朋友原定十一国庆赴日旅游也被迫取消,是经济抵制也是保护国民,这不再是茶杯里的风波,而是钓鱼岛上的惊涛骇浪了。
言犹在耳,媒体上很快就发放了一帧帧怵目惊心的暴乱场面,全球最多日本人旅居的上海,发生暴力事件,失智的怒火一路蔓延,一波接一波、一城接一城地延烧,游行行列的叫嚣声浪,相隔千里犹清晰可闻。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日本的暴民也上演同等戏码,游行、叫嚣、泄愤等。反华和反日情绪同步升温。
2005年反日游行及2010年中日撞船事件曾使两国关系陷入紧张,而钓鱼岛风波最令《朝日新闻》资深记者野岛刚感到震惊的是,在华日本企业、厂商及购物商场也成为中国民众泄愤的目标!
黄种人相煎何太急
他认为中日双方在钓鱼岛事件上没有太大的退让空间,僵持下去,日本海上保安厅和中国国家海洋局的船只极可能发生碰撞,演变成武力冲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场冲突最大的受害人莫过于在华日本企业,不但在中国多年的努力将化作泡影,还分分钟成为暴民的“人质”呢。
没有理解,哪来友好。野岛希望中国人对日本人多一分理解,每一次中日纠纷,中国人就口口声声“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了”。对于日本人来说,日本军国主义就跟中国文化大革命一样,没人希望重来,也不容许重来。日本民众不会单纯地接受政府的决定,野田“将钓鱼岛国有化”的决定,在国内也受到民众的批评和责难。
当政治无法化解紧绷的时局时,媒体就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媒体是人民的喉舌,理应传达各阶层人民的声音,可是在这非常时期,站在国家本位煽风点火的媒体居多,日本媒体也鲜少从中国人的角度,向读者评析钓鱼岛事件的发展。
钓鱼的是谁?获利的是谁?中国网友说:大家都是黄种人,相煎何太急。
(原文刊于27/9/2012《言论版》)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