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3日星期四
云淡风轻:偶像派经典之作
“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
文字獄,是指封建社会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以言入罪”的一种冤狱,皇帝和他周围的人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严重的会因此引来杀身之祸,甚至诛连九族。
文字狱自古有之,在明清朝代最盛行,说到文网之密、处刑之重、规模之广,以清朝为最甚。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先后发生无数起大大小小的文字狱。据《清代文字狱简表》统计,乾隆在位60年,实际掌权64年所制造的文字狱达130多起。不少文字狱是牵强附会、挑剔文字过错,甚至一句诗、一个字也会招惹大祸。
明月清风暗讽朝廷
“明月清风”是前人口头禅,飘入清朝皇帝的耳际,就被解读为对朝廷的嘲讽。 有一次,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皇帝见了,马上将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更是龙顔大怒,当下谕令立斩。
原来某日徐骏在窗前看书,正好一阵清风袭来,翻动桌上的书页,他有感而发写下诗句,没料到“清风”却被认为是暗讽清朝,“不识字”则嘲笑满清人是未开化的少数民族,于是“诽谤朝廷”的大帽子扣下去,徐骏马上性命不保。
尽管文字狱是古代冤狱,有些网络社群仍然面对一些被禁言的字眼或禁议的课题,这种监控手法,被视为现今的网络文字狱。
冷嘲热讽讲究艺术
我国网民跟某些国家的网民相比,舆论的空间和限制宽松多了,也造成网络污染的情况相当普遍。网络成了直接渲泄情绪的管道。事实上,文明发言是基本操守,冷嘲热讽则讲究艺术,一过了火难免惹祸上身。
歌功颂德的年代早已远去,针砭时弊成了斗勇的游戏。谁敢怒吼,谁有种;谁敢捋龙须,谁是英雄。一介草民固然如此,人民领袖亦如是。 有些事,说白了、道破了,就会失去语言的美感和幽默的艺术。既然演什么、像什么,又何必画公仔画出肠?2008年,一位印裔律师在司法丑闻短片案件被盘问时的回应,一度成为坊间流行语的经典之作:
“样子像我,声音像我,但不是我。问100次,答案也会一样。”
本尊矢口否认到底,观众心知肚明。遇上好戏的“偶像派”,观众莫奈他何,这就是“演”的艺术。
(原文刊于20140213《言论版》)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