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8日星期二

云淡风轻:奉献的喜悦是无价的回报


2014全年10 场“我来自华校”嘉年华于上周日圆满落幕,紧接着是第二回合12场十大义演的序幕。马年“马不停蹄献华教”的征途上,一步一坑,偶有挫败感,却因感人的小故事而转化为继续前行的正能量。
话说有位企业家在逝世之后,托梦儿子交待遗愿,要他捐助其屋业发展区的一所华小。儿子醒来,不知道究竟亡父所指是哪所学校,于是没放在心上。巧合的是,承办嘉年华的A校原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因故展延一天,当新闻见报时,正好是企业家逝世七七四十九天,儿女聚在一起,买了多份报章翻阅,无意中看到了A校欲筹募300万令吉建新校舍的新闻,儿子顿悟:就是这所学校了!
于是这个家族低调地捐了15万令吉给A校,婉拒任何形式的回馈,包括在慈善晚宴剪彩等。托梦捐款的好人好事,令校方三机构领导啧啧称奇。

低调捐款不求回馈

另一边厢,B校在发动筹募400万令吉建行政大楼之际,四处寄送征求信,某天收到一封贴上60仙邮票寄来的80万令吉支票,原来是一个经常捐助华校的基金会,低调地拨出巨款资助学校发展。
“取之社会、用之社会”是个铿锵有力的公益口号,登高疾呼的、低调捐款的,成就了华校百花齐放的蓬勃发展。尽管每年不间断的筹款运动令筹款人和乐捐者都很疲惫,但是一触华教课题,华社依然会不分门派和政见,聚在一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促成一桩又一桩美事,造福莘莘学子。
今年迈入第28个年头的十大义演,以及推展了6年的“我来自华校”嘉年华,都是秉持本报创办人陈嘉庚老先生所倡议的“倾资兴学”、“以商养文”理念,履行华文报支持华教的天职。华文报的最大资源是宣传篇幅,在报端刊出华校的困境,以期获得各界善长仁翁的慷慨解囊,华文报也是一道桥梁,撮合有心公益的单位,将更多资源带入校园。学校若能善用这些平台,筹款事半功倍。
今年是陈嘉庚冥诞140周年,他终其一生积极奉献社稷和发展教育,从建设91年历史的厦门大学及101年的集美学村,体现了 “饮水思源”的精神,而陈嘉庚精神也成了跨国界的企业家典范。我们在本地企业家身上也看到了类似陈嘉庚精神的情操。

李典和捐华校2500万

今年7月份,在波德申中华中学及波小百年校庆大喜之日,金群利集团董事经理拿督李典和家族捐出100万及市价约1500万令吉的股票给波中。9月份,该公司向巴力丁宜华小认捐1000万令吉新校舍建筑费。后者是由森州瓜拉庇劳迁校到该公司发展的达城的微型小学。这位发展商及公司在短短两个月内,对华教捐献总价约2500万令吉,慷慨豪情,成为佳话。
原来当年他在波中只念了4个月,因经济问题而转去国中,但爱护波中的心从未改变过,他倡议:“如果国內每一所独中都有几位企业家协助或领养,独中根本不用筹款。”而微型华小迁校一事,他也直言发展商不应借词“献地”而应捐出建筑费,以实际行动支持建校。
我们乐见更多李典和的冒现。如果华校不必筹款,我们也不必年年披星戴月,深入各城镇筹办义演,更不必奔波劳累,在全国各地部署一场又一场的嘉年华,试图“授人以渔”,尽量以有限的资源发挥无限的附加价值。
商业社会讲究give-and-take,而非take for granted。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相关单位必须为别人留个存活的空间,因为有些回酬并非纯粹有形的物资,而是无形的附加价值。借力使力,集思广益,一起完成大型筹款活动之后,整个团队共享奉献的喜悦,才是无价的回报。

(原文刊于20141023《言论版》)

2014年10月8日星期三

云淡风轻:尊贵的,离题了超时了



那天在晚宴上听尊贵的主宾滔滔不绝,万水千山之余,以为演讲近尾声了,结果又峰回路转,兜入另一处柳暗花明,连司仪也忍不住两度温馨提醒:YB,超时了……。
能言善道,是从政者须具备的最基本条件,掌握了公开演说的技巧,却甚少思考演说的内涵和自制,天南地北,随手拈来,话题如滔滔黄河水,也不理现场多鼓噪,没完没了,造成听觉疲劳。更甚的是,当晚这位主宾要出席四个活动,看他疲于奔命,很令人担心,在不断输出的当儿,如何来得及输入(吸收),演说内容如何能提升?
看场合、看对象,应该是演讲最关键的两大因素。我经常参与的是学校晚宴,最讨厌一些政客借着一丁点拨款就在现场大放厥词,有次印象最深刻的是,主讲人一上台就大肆抨击教育政策,骂得脸红耳赤、青筋冒现的模样,令我无法不退到礼堂外,并在那里“巧遇”校长。 厌恶,并非政治理念不同,而是主宾没有尊重场合和听众。学校的活动,并非政治演说的场所,这位尊贵的主宾不顾一切把握时机,强硬要全场逾千人忍受他的伟大政见。

言简意赅见好就收

如果演说者言简意赅,带出重点和激情,见好就收,那就算了,偏偏语锋转来转去,兜了老半天,手上没有演讲稿,脑袋里纷乱的思绪来不及整理好就草草登场,这种传统的演说形态实在应该有变革了。
幽默大师林语堂对演讲特别重视,他有一句名言:“绅士的演说应该像女人穿的迷你裙,越短越好。” 与此同时,他认为成功的演讲,必须在事前有充分的准备。因此,他最反对令人措手不及的临时演讲。
有一次,林语堂到一所大学参观。参观之后,校长陪同他到大餐厅和同学们共进午餐,校长深感机会难逢,临时请他对学生讲几句话。林语堂十分为难却又推无可推,于是临场讲了一个笑话。
“罗马时代,皇帝残害人民,时常把人投到斗兽场中,活生生地被野兽吃掉,这实在是一种残忍不堪的事。有一次,皇帝又把一个人投进斗兽场里,让狮子去吃。岂料此人浑身是胆,只见他慢腾腾地走到狮子身旁,在它耳边讲了几句话,那狮子掉头就走,并不吃他。皇帝看在眼里,备感诧异,于是再放一只老虎进去,那人依然无所畏惧地走近老虎身旁,同样和它耳语一番,那只老虎也悄悄走开了,照旧不吃他。
“皇帝百思不解,就把那人叫出来盘问:‘你到底对狮子和老虎说了些什么,竟然使它们不吃你而掉头就走呢?’
“那人答道:‘简单得很,我只是提醒它们,吃我很容易,不过吃了以后,你必须演讲。’”
林语堂讲罢,博得满堂喝彩,那位校长却被弄得啼笑皆非,显得十分尴尬。

(原文刊于20141009《言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