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0日星期四

云淡风轻:春秋笔•月旦评

上台靠机会,下台靠智慧。恶评如潮,何苦恋栈权位?
最近华教课题上喧嚣不断,备受困扰的一位当事人说:“请媒体笔下留情……。”我联想起古代备受赞誉的“春秋笔”和“月旦评”。
董狐是春秋时期的吏官,因秉笔直书“赵盾弑其君”,被孔子誉为“良吏”。他不文过,不饰非,秉笔直书,被世人称为“春秋笔法”。孔子据史实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字寓褒贬,不佞不谀,使乱臣贼子惧,后人遂以“春秋笔”指据事直书的史笔。

搅浑了一滩水

“月旦评”意即品评人物。典出《后汉书•许劭传》:“许劭与许靖兄弟二人,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宋刘辰翁《读社拾遗百忧集行有感》诗:“毁誉都忘月旦评,姓名不上《春秋》笔。”
古人敬畏春秋笔和月旦评,今人最怕媒体和网络與论,因为媒体和网络都可能潜藏“红斗兵”、“绿斗兵”,靠一支笔在恶斗。是非黑白,如搅浑了的一滩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一直相信,捍卫华教的有志之士志在奉献而非牟利,因为“华教”这盘生意挣不了大钱,一不小心,反而惹来满身蚁。诸多争议攸关领导人的睿智和远见,从小事的处理可看出胸襟的宽大。
“十年磨一剑”,这把剑究竟锋利不锋利?剑锋朝外还是朝内?最后会不会失手刺向自己?十年论功过,也是时候取舍了,要不然攘攘扰扰又一个十年,不知会误了多少华教子弟呢。

关中生春秋笔

关中课题是导火线。从组织与组织的交恶、老大与老大的翻脸,最后是组织内讧,倒戈相向。当事人斗得累不累,不得而知,旁观者看得很累,所幸关中统考一事及早提出,学生和家长有足够时间做好心理准备。考不考统考,也许会影响、但不足以决定一个孩子的未来。这个插曲,出现在孩子们最重要的中学阶段,犹如一个在学校被老师体罚的顽皮小孩,有朝一日出人头地了,念念不忘挨藤鞭的日子,由衷感激当年师长的“推动力”。
关中学生手中的“春秋笔”,会如何描绘这一段为统考争议的华教史?
华教发展至今,步步为营,这是绝对可以理解的,华教斗士捍卫母语教育的精神,也是我们所推崇的。来到关中这个节骨眼,原本简单的事被复杂化,复杂之后又回归最简单的程序,华教魂坚决捍卫的是本身的堡垒,拳来脚往之际,殃及池鱼。在媒体上过招展现文采的,才子背后有天人,天人背后有隐忧,唯恐领导更迭会失去优势,然而这世上谁不能被取代?真心奉献华教的,谁不能让贤?
回避,不是好的领袖风范,保住位子保不住声誉。田园将芜,胡不归?

(原文刊于20141120《言论版》)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