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4日星期四

云淡风轻:断裂记忆与虚构记忆



“集体记忆是一张编织绵密的大网,个人的记忆密实地编进了它的纹理,与集体记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龙应台

近期在网上看了两个有关记忆的演说,令我思索“遗忘”和“记忆”之间,主观思维的倾向。记取幸福、遗忘痛苦,是人之常情。一个断裂的记忆,一个错误的记忆,一个人下意识要将每个美好的瞬间定格,或者说将美好瞬间植入记忆里。
佛家将“贪瞋痴”喻为“三毒”。贪欲、瞋恚与愚痴三种烦恼,最为毒害人心,故称三毒。如果一个人的记忆只影响自己,他的记忆,别人不会在意。如果一个人的记忆在集体记忆里断裂或遗漏,影响一代人和一页史记,那就不容小觑。

亲人变成零的存在

2016年1月6日,时隔六年,龙应台再次与北京读者见面,分享《倾听一个人的记忆》。
她说:“集体记忆”这个概念不是新的,但是把它当作社会学建立完整理论的学者是法国的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1877—1945)。他在他的经典著作《集体记忆》的序文里一开头就举了一个例子。
1731年,人们在法国一片森林里发现一个九、十岁大的女孩子。她是一个健康的孩子,但是完全没法说出自己的身世或童年任何记忆,人们只能从她零碎的陈述片段里去拼凑她可能来自因纽特部落;当她看见因纽特人的屋子或船或海豹的图片的时候,好像有较多的反应。她显然曾经漂洋过海被送到法国来。
哈布瓦赫的论点是,女孩无法表达记忆,不是语言的问题,而是因为她突然被连根拔起丢进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使得她与原来所属社会的集体记忆的纽带被切断了。
写完《大江大海1949》之后,龙应台继续索寻战争历史的足迹。循着珠丝马迹,她终于找到妈妈的妈妈,也就是有关外婆的事迹和故居,深切体会到:记忆彻底断裂,关键在于“战争”。战火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亲的人成了“零”的存在。
另一厢,美国心理学家和记忆专家伊丽莎白·洛塔斯在TED演讲时提出:“我们的记忆有点像维基百科页面:你可以登录编辑它,但是别人也可以这样做。”

错误记忆威慑敌方

伊丽莎白专门研究人们的“错误记忆”,即那些存在于人们记忆中,却实际上没发生过的事,或者是人们记忆中做的事与现实完全不同。 “错误记忆”不一定是不好的或不愉快的。
“错误记忆”曾让很多无辜的人沦为阶下囚,但她希望借由“错误记忆”的积极面,改变人们的行为:例如帮助肥胖儿童植入关于食物的“错误记忆”,以达到减肥的效果。
窜改历史书有关战争的记载,旨在塑造“错误记忆”影响下一代人。夸大战绩,同出一辙。2016年1月6日,朝鲜公然放话第四次核试爆“氢弹”,引起大部分国家的质疑。究竟是不是氢弹,朝鲜要塑造“错误记忆” 威慑敌方的意图是达到了。
无论是断裂记忆或错误记忆,背后必定有人在设局,在那个“局”里强化个人的威力,扩大对手的渺小和无知,让人们渐渐遗忘。因为失去记忆而重来一遍的,往往是灾难。就记忆而言,失去很容易,重拾记忆,通常需要非常大的努力。

(原文刊于20160114《言论版》)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