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带着极大的好奇心出席聆听第二场嘉庚讲座“马来亚之子伍连德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受益匪浅。
史书是皇帝手中的一面镜子,皇上要看啥,镜子就出现啥。 在历史长河中被“皇权” 或政治因素所埋没的伟人比比皆是,伍连德应该算是其一 。
尽管“爱国”是普世价值,碍于历史和政治背景下狭隘的地域思想,爱国情操往往成了一种忌讳 。事实上,无论是对单一国家发展的贡献,而至奉献全人类的高尚情操,这些历史人物都值得后人推崇和学习。
在陈嘉庚和伍连德的年代,南洋之子回到神州大地“尽忠报国”是合情合理,也不犯法的,而专业医生显然最受欢迎。在马来亚成长的医生如伍连德和林文庆,在浓浓乡情的召唤下,纷纷投奔神州大地,以大地之子的名义,在医学和教育领域作出贡献。
跟陈嘉庚不同的是,伍连德和林文庆最终选择回到土生土长的槟城和新加坡,他们一生的际遇就在这个转捩点写下截然不同的结局。
回归故乡安度晚年
伍连德举家回槟城之后,开诊所悬壶济世,默默度过晚年。尽管在乔治市和怡保都各有一条道路以伍连德命名,可是知道这号人物的人少之又少。而“被遗忘的厦大第二任校长”林文庆在返回狮城之后,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依然牵挂着万里之外的厦大。
历史的风沙尘土掩盖不了耀眼的明珠。孜孜不倦的学者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黄贤强,一路钻研,一有新发现就乐于分享 。唯有追求学问的学者,才有兴趣追根究底、探索真相,还原珍贵的历史片段,让遗珠重绽光芒。
伍连德有多了不起?他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华人,也是诺贝尔奖史上第一位获提名的“中国人”,他的最高荣誉别称是“鼠疫斗士”。
当年,以中国之名提名诺贝尔奖的,不一定是中国人。
伍连德生长于19世纪末英殖民时代的槟城,因此兼有英侨民身分。但他的诺奖候选人报表“Country”一栏上写明了“CHINA”。当时他56岁,回到中国服务已长达28年。
在这份资料中,还有两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侯选人,于“Country”一栏也填有“CHINA”,但都不是华人:曾在奉天(今沈阳)南满医学院工作的日本人久野宁(人体排汗研究专家)和在北京工作的法国外交官George Souliéde Morant(针灸),分别于1936年和1950年获得提名。
鼠疫斗士大有来头
另一方面,“鼠疫斗士”的称号大有来头。基于抗疫实践和对疫研究的卓越贡献,他于1927年获得日内瓦国际联盟卫生组织(WHO前身)授予“鼠疫斗士”称号。1983年由国际著名流行病学家J.M. Last主编的《流行病学词典》中,伍连德是唯一被列入的华人科学家,当是对他在人类医学科学领域杰出成就的有力肯定。
伍连德是中国防疫体系创建者,30年内先后在中国设立逾20所医院和医疗机构。一生从事防疫医学的他,成功在中国迅速扑灭鼠疫,促使中国首办国际防疫大会,他担任召集人兼大会主席,而他的防疫方案沿用至今,包括用在2003年爆发的SARS 病毒。
伍连德 与陈永汉、伯力士、伍长耀合著的《鼠疫手册》于1936年上海海港检疫处发行,他的自传《鼠疫斗士》在1959年出版,为他精彩的一生留下珍贵的史料。
一个为全人类作出贡献的马来亚之子、槟城之光,翻阅蒙尘的史页,如沐春风。
(原文于刊于20170601《南洋商报》言论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