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9日星期四

云淡风轻:从前慢


以前不知道《从前慢》这首歌,看了几档中国音乐选秀节目,细细聆听,慢慢嚼出味道来。
歌词中提到:“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反观时下的快节奏,闪婚闪离,一眨眼换了好几人。前几天,53岁的东尼费南德斯迎娶20岁的韩国嫩妻,羡煞多少男人。良缘,不必来得太快,慢慢来,恰恰好。
分秒必争的年代,慢一步可能坐失良机,可是每一次每一件事都力求“快!快!快!”,很可能造成反效果,欲速不达!

造桥技术领先全球

上个月在雪兰莪生物科技湾推介礼上,有位嘉宾致词时巧妙形容:“一个女人耗时九个月生一个宝宝,但是九个女人不可能在一个月内生一个宝宝。” 生活节奏急缓相间,人生大事固然急不来,大项目、大建设更不能掉以轻心,一个失算,代价不菲。
中国人的高效率体现在大型基建的建设上,尤其是造桥技术,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据说全球十大桥梁中,中国占据八个,领先全球,不过中国的造桥技术并非“从前慢”。
按照基本结构,桥可分为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当中,浮桥和索桥是中国首创,早在《诗经》中就描述了当年周文王娶妻时在渭河上建立了浮桥。在长江和黄河上也曾经建过好几十座浮桥,最著名的是黄河蒲津浮桥,建于春秋年间,是当时秦国和晋国之间的关隘,历朝修缮在唐代依旧良好。
去年我们到访厦门时,听中国学者侃侃而谈厦门大桥的“威水史”。
厦门大桥是中国第一座跨越海峡的公路大桥,始建于1987年10月1日,1991年4月 竣工,12月正式通车,花了整整四年,相比之下,建海沧大桥花了三年,杏林大桥两年多,而集美大桥只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这座号称“全国第一”的大桥让建设者遇到了许多前人从未遇到过的困难,在一一克服之后,留下海域水文和地质等详细资料,为后来的大桥和隧道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争取工程偏离本意

“一带一路”的倡议,让中国基建的“牛气”延伸至亚洲各国,不少实力相当的基建公司在我国各州竞标大型基建工程,基于技术层面的优势和经济实力,大工程往往成了中国公司的囊中物,本地公司唯有望门兴叹。扬起 “一带一路”旗帜的中国公司,美其名是协助各国发展基础建设,然而渐渐变了调,成了“抢工程”之嫌,也有些公司偏离本行,在大马投资其他领域导致资金外流受限。
我笃信紫薇大师年初所言——“南权北贵”,协助推动大马经济发展的金主来自北方。中国公司财资雄厚,带着资金和技术来马协助发展各项基建,造福全民,是我们最期待的事。
从前慢,现在也不必急就章。草草插下旗杆,没搞清方向,东南西北兜了一大圈,最终可能又回到原点。一带一路的协同精神和互助意义,值得省思。
(原文刊于20171019《南洋商报》言论版)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