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词汇贫乏。“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情,无法很利索地说出来”、“遇到好笑的事情只会说哈哈哈”。受访者认为年轻人语言贫乏的表现是“基本不会说诗句”,占61.9%,和“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占57.6%。70.9%的受访者认为是由於网络时代要求更加直接和简洁的表达,65.4%的受访者归因於网络导致所有人同质化,缺乏个人特点。
中国是中文的起源地,蕴含5千年文化精髓的词汇都源自神州大地,如果中国年轻人的词汇贫乏、表达能力差的话,海外华人如你我,岂非更加语言无味?
归根究底,网络的发达是一大主因。网络流行语如雨后春笋,在地面冒芽茁长,却忽略了扎根深化的使命,让语言流于通俗化,表面调皮逗趣,但缺乏内涵。例如人艰不拆,表示“人生已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不明觉厉,意即“虽然不明白对方在说什么,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跪了”表示钦佩,“也是醉了”表示无法理解、无力吐槽等等。在网络兴风作浪之后,也在语文殿堂的洪流中去芜存菁。
时下年轻人的写照是“生活无趣、语言无味”。在网络世界里,词汇不足不是问题,因为表情符号emoji(源自日语“绘文字”)和表情包的盛行,一图胜千言,把更多情感的表达融汇其中,省略了语言和文字,渐渐旳,年轻人的语文表现手法变得单薄,甚至词不达意,容易表错情会错意。
语言的精髓,在于传神。能够吟诗作对、引用成语的,固然是有文化、高层次,然而极可能无法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开口闭口成语的,可能沦为年轻人的笑柄,我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有过这样的经验,到日本交流时,一心以为可以把学会的成语派上用场,结果换来的是愕然的表情,细问之下,对方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是我们平常不会这么说。”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日文成语是用来应付考试而已。
媒体肩负教育使命
语言是一种沟通的工具,说给别人听的,当然要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语言的趣味性,比严肃的古文更加深入年轻人的心。词汇不足,除了是语文教育的先天不足之外,也是语言环境的后天不足。当大家都用通俗的语言交流时,当成语诗经变成单纯的考题时,语文的意境和传情达意的深度和广度就受到限制了。
表情达意,是语文最大的使命。只有趣味性没有内涵的速食文字,用后即弃,能够扭转语文劣势的,是媒体。媒体肩负着教育群众的使命,报章的遣词用字、新闻工作者的文字功力,以及电视电台的语文节目,可以引领读者和观众丰富个人的词汇、加强表达能力。
前一两年,中国首档说话达人选秀(辩论)节目《奇葩说》曾经在本地相当火红,连本地电视台主播也曾参与。这个节目旨在寻找“华人圈内最会说话的人”,重视的是有趣的观点和即兴的辩才,语文素养其次,反之,爱FM历经好几代DJ、从不间断播放的“天南地北谈华语”,在纠正常见的错误用语之余,也不忘加入古典文学的内涵和现代用语的精辟,让听众受益良多,这份用心值得赞赏。
(原文刊于20190404《南洋商报》言论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