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5日星期五
云淡风轻:捐助教育或公然挑衅?
商业社会,利字挂帅。有钱行善,无往不利?
上周接到消息,有一所学校打算接收一家遭取缔公司的大笔捐款,闻讯颇感沉重。这所位于乡区的学校今年推展好几项活动,致力筹募100万令吉建设校园,三机构领导肩负重任,四处筹措,而今被该公司相中,高调宣布拨巨额支持学校发展。
消息一传开,果然引起哗然。在舆论压力下,学校领导人坚决表态:“为了学校发展,各方捐款来者不拒”,并针对大肆批评的网民说:“他们只捐出‘一张嘴’,捐过一分钱吗?”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表面上是捐助教育,实际上是公然挑衅:学校敢不敢收?执法单位有没有权力管?
学校冠名回馈捐赠
2011年5月23日,中国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挂牌改名为“真维斯楼”,照片在网上疯传之后,引起广泛关注。据悉,这是清华教学楼当中,第一个被企业冠名的。
神圣的学府接受企业和私人捐赠,并以冠名回馈,在欧美高等学府早已不鲜闻,美国的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也是以捐赠者姓氏冠名的。2005年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为答谢李嘉诚的慷慨捐款,将研究中心命名为“李嘉诚生物医学和健康科学研究中心”;2008年英国剑桥大学因爱德华夫妇捐赠巨资,而将新大厅学院改名为“莫里爱德华学院”。
清华大学的第一宗捐赠冠名个案,引来天朝网民的嘲讽:有了“真维斯楼”(服装品牌),“杜蕾斯楼”(安全套公司)不远了……。也有人说:与其冠名“真维斯楼”,不如叫“青楼”!
网络舆论对于清华的建设起不了积极作用,却引发社会省思。毕竟学府是神圣的教育殿堂,捐赠冠名不是商业交易,捐献者真正的意图是什么,校方领导人必须冷静思考、谨慎行事。
力求合情合理合法
华校筹款是一条漫漫长路。董家协三机构领导费尽心力、义无反顾,造福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这种无私的精神是值得推崇的。学校以冠名方式回馈企业或个人,可吸引更多企业和个人加入捐赠行列,让学校获得源源不绝的发展资金,但是这种做法也应顾及文化内涵和教育使命,因为这不仅仅是机会教育,也是社会教材。
遭贸消部点名取缔的公司算不算合法?身份未明的人士冠名大楼,对于孩子们的教诲是什么?打着行善的旗帜,有钱则无往不利?违法的公司有回头路吗?社会的底线在哪里?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尽管许多人与事并非一朝论定,可是许多是与非依然清楚界定,一切依法办理,力求合情合理合法,才是上上之策。这起事件考验着学校领导人的智慧和执法单位的决心。在诸多争议声中,温馨提醒,为与不为,以及如何为之,都将载入校史。
(原文刊于20140731《言论版》)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