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2日星期二
云淡风轻:我们的足迹
早知道自己的文章会和许多报坛及文坛高手的作品一起收录在《我们的足迹》雪隆报人•作家文辑的话,我一定会慎选更好的、符合华文报人协会出版初衷的文章。
这是上周日出席新书推介礼时,油然而生的想法。
当然,我也知道,再怎么选也不可能选到什么好文章,因为洋洋洒洒逾万字的文集当中,不少是由报界资深前辈们执笔的,有采访线上的精彩片段,也有发人省思的议论文章。每一枝笔,都代表着某个年代的报业生态以及报人素养。
对新闻工作热诚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当年编辑组的一些前辈展现了翩翩风度,尽管有人弃文从商、有人荣休离职,每次见面都会听到他们的关怀和鼓励,让我仿如回到从前。
从编辑组调职业务部,断断续续写了好多年的专栏,没有大块头的论述,也没有一针见血的真知灼见,但执笔的动机不变,那就是释放善意、流露真情,力求写出有营养的小品。
每个人的立场不同,想法和做法也不一,每一段历史都能衍生出各种不同的叙述。有正史必有野史,正史出官方,野史出民间。报林轶事,有启发性的报道文学显得更有血有肉,更有可读性。收录在《我们的足迹》的精彩报道未因时空转移而褪了色,反之篇篇都充满了正能量。尽管早从新闻前线退了下来,前辈们对于新闻工作的热诚,在字里行间依然清晰可见。
《南洋商报》前副总编辑兼报协前会长陈玉水先生,从事新闻工作35年,在2014年大马新闻从业员俱乐部(NPC)颁奖礼获得终身成就奖之后,受访时坦言,每次回报馆,都抱着一颗感恩的心。“这句话我说过很多次,但我还是要说。没有南洋,就没有今天的我。”
不应该放弃笔耕
我对于当年编辑组的前辈也同样怀有感恩的心,启发我在编版之余继续写作的是已故前编辑主任陈思庆,文字铿锵有力的“书生”主笔兼前房东张景云先生,是我推崇的报人之一,他的文章曾经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笔风。有位前辈曾经对我说:“选择文学或评论,然后花十年的时间专注于这方面的写作,十年后必有成。”当时我不理解所谓的“十年磨一剑”,而今那人早已忘了曾说过这一席话。
在负责副刊《商余》版时,我曾邀约编辑组同事写专栏;调职业务发展部之后,不同版位的主编也会邀约我供稿,我始终认为媒体人不应该放弃笔耕,因此自己的正务再忙,也不敢忽略这个双周专栏。
“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谨此向有人格又能反映出报格的报人前辈们致敬。
(原文刊于20140814《言论版》)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