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0日星期四

云淡风轻:特权与底线

热切期盼的北海道之旅终于成行了,在出发之前突然收到摘星被拒的电邮,原因是“篮球不是一个人打的,下次你跟队友合照,才能获得一颗星。”

我看了傻眼,立马回邮:“过去两年,我经常一个人练习投篮,每次至少30分钟、消耗至少200卡路里,符合规定,成功摘星获得奖励。过去两年没问题,如果现在起要更改条规,请正式公告全体员工,我就依照新条规行事。”

北海道之旅是前年加入公司时,依照指示落实每天运动、参加球类比赛以及阅读等项目,累积300多颗星星才赢得亚军的奖励旅游,“一个人不能打篮球”,实在说不过去。负责审批星星的体育会工委行使“特权”,赏罚的条规由他们说了算,会员就算心有不满,也甚少站出来呛声。

过去,我经常不平则鸣,钉子碰多了,遇到想要表达看法的事,会先问一问身边的人,结果他们必定含蓄的说:“小事而已,你说了,恐怕人家会不高兴……。”

于是,不仅仅是体育会,连各队小队长也经常设定“不明文规定”,持着特权试探草根的底线,说罚就罚,结果敢怒不敢言的居多,也造就了更多“不文明规定”,这些潜规则的目的,美其名平衡,实则偏颇。在没有抗议声的情况下通过,得过且过。

清楚表达华裔不满

教育部长马智礼也是持着特权试探华人底线之流。去年他当选之初,备受华裔选民看好,因为他谙华语,然而谙华语不表示能够理解华裔的思想和价值观,所以在华裔十分关注的课题上,他经常露出马脚,一心维护自己的族群而发表狭隘言论,掀起千层浪,连盟党领袖也忍不住发声抨击他,网上联署像火种,星星点点的怒火瞄准他,虽然联署未必能将他拉下台,但清楚表达了华裔族群的不满。

马智礼有错吗?首相马哈迪认为没有:“他不是种族主义者,只是说出了事实。”

事实是什么?我的诠释是:其一、马智礼在维护自己的族群时,忘了“老板”是全民,堂堂一个部长,无法为全民教育作出具体的贡献,令人印象深刻的只有黑白鞋,一味在小格局里忙鸡毛蒜皮的事,很不专业。其二、就算拼命制造升学机会,却无法担保就业机会,导致学非所用,唯有安插在不适当的岗位,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在职场上,质比量更重要,学术资格未必保障专业水平,一开口或一出手,高低互见。

教育的潜规则、就业的潜规则,不言而喻。30年前通过“向东学习”等国对国大项目将单一族群大批保送海外深造,30年后多数出任企业高职,这也是事实,不同的是,这个年代勇于发声的草根多了、平台也多了,纷纷在不同的平台互动交流,更清楚所谓的“特权”是草根授予政府的,能够执行“监督与平衡”的,不仅仅是反对党,而是全民一起来,力量更大。失职的部长、不当的言论,人人有权口诛笔伐,没有汲取教训继续独断专行、触碰草根底线的,迟早下台。

游笔至此,我联想起一位台湾导游,他一谈起政治就口沫横飞:“政府不骂不会进步!”



(原文刊于20190530《南洋商报》言论版)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