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8日星期四

云淡风轻:神马都是浮云



文字,是一种表达方式。人如其文,从文字可一窥一个人的个性和风格。近年来在中国网络掀起的流行词汇风潮,将数千年历史的汉字发挥得淋漓尽致,“神马都是浮云”是深得我心的经典之一。
“神马都是浮云”是2010年10月网络火红的流行语。 “神马”不是一种马,而是“什么”的谐音,一些快手用搜狗打拼音“什么”时,往往误选了使用率其次的“神马”。“浮云”指世事虚无缥缈,转瞬即逝,有抱怨感叹、自我调侃之意,“不值得一提”。

云端织梦并非白日梦

马年,应验了“神马都是浮云”,尽管航空界的世纪悬案带来负面冲击,阿里巴巴在纳斯达克上市、马云赶超李嘉诚成为亚洲首富的佳话,印证了“在云端织梦”未必是白日梦,而“神马”和“浮云”成了最给力的正面诠释。
教育,摆脱了传统的正规的框框,就是天马行空的创意。长着一张跟ET相似的脸,马云在事业屡攀高峰之前,有过无数次的挫败经历,长相、能力都不受看好,年轻时投过30多封履历都没有企业录取他,印象最深刻的是25人一起去应征肯德基,24人都选上了,唯独他失望而归。
“如果没有经过30多年的彷徨,就没有今天的自己,事实上,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机会。”挫折并没有击垮马云的信心和决心,因为心中有梦,所以脚步从未停顿迟疑。
马云心中的梦,是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未来。时至今日,他的成功让过去嘲笑他的人哑口无言了。关于创新和教育,马云认为,创新是教不出来的,而学习别人成功的模式并没有意义,唯有失败的经验,才会真正学到东西。

梦幻工程师打造乐园

今年南洋教育展的主题为“梦想高飞”,从美国梦、中国梦而至马来西亚梦,梦不再沦为空想,而是正面积极的人生目标和愿景。高等教育所铺陈的道路,从传统的热门科系到技职类,依个人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作为起飞点,在飞翔的过程中,偶尔乖离了跑道、折损了羽翼,也无须介怀,只要心中有梦,继续朝梦想前进,必能达致目标。
设定梦想,努力逐梦、圆梦;圆梦之后继续织梦、逐梦,这就是人生。据说马云下一个梦想,是创建一所创业者大学,培养新一代的中国创业人才,令我联想到迪斯尼乐园的梦幻工程师,他们为大人和小孩打造出梦幻城堡,让游客与童话中的爱丽丝一起进入梦幻世界,各种神奇的玩意儿,并在全球推展了梦幻般的主题乐园,深受大人与小孩的欢迎。
事实上,正在升学十字路口上彷徨的你,也是自己人生的梦幻工程师,你的主题乐园必须由你亲手打造。除了敢于织梦之外,也必须善用教育管道的讯息,寻找梦的方向和起飞点,无畏风雨、不怕折翼,在人生路上,让梦想高飞,必能早日圆梦。
(原文刊于20141218《言论版》)

从“梦想高飞”全国中学及大专生交流营到“梦想高飞”第17届南洋教育展,我在严冬感受到了一丝丝的朝气和暖意。感恩有你们 !

2014年12月3日星期三

云淡风轻:第一里路及最后一里路


台湾九合一选举,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在内阁总辞的汹涌波涛之中,龙应台辞去“文化部长”的官职,在辞官声明中阐述的“第一里路“和”最后一里路”最为触动人心,而她所坚持的“善念吸引善念,阳光辐射阳光”可圈可点。
龙应台的“第一里路”,是指在台湾文化部一千个日子里,披荆斩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最后痛定思痛,选择回到罹患失智症的90岁老母亲身边,陪她走完“最后一里路”。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这是一种选择。对于龙应台来说,第一里路和最后一里路,热爱台湾的初衷不变。对于台湾选民来说,支持绿营或蓝营,如同喝腻了咖啡改喝茶。这片土地,悲情不再。

华教不应诉诸悲情

回头看看我们自己的国土。有人说,今时今日的华教,不应该再诉诸悲情。我深有同感,今时今日的华教,应该将视角放在未来的愿景。
有句印度谚语说:“孩子小时候,帮他们扎根;孩子长大了,给他们翅膀。”我国的华文教育体系给了华裔生一双双翅膀,让他们展翅高飞。在学府生涯中,不少华裔生的第一里路始于华小,继而步入独中或国中就读,而饮水思源、回馈华教的心,不因独中或国中而有所区别。
有位本地企业家年少时在独中念了三个月,因经济问题而转到国中就读。待他事业有成,毅然拨出千万令吉支持这所独中,圆了他最初的梦。
三个月的独中生涯跟三五年的国中生涯相比,第一里路显然更不容易跨出,但无可否认的是,国中教育也成就了这位企业家,在资源相对宽裕的学习环境中,他看到了独中的资源匮乏,更激发他的雄心和决心,投身建设独中的行列。
国民教育政策备受批评,并不仅仅发生在我国,在中国及欧美国家也时而有闻。我在国中成长,以国中生为荣。在三大种族的校园里,我们学习尊重友族的文化和宗教,也学会了争取和捍卫母语文化。在原本清一色友族学生的校园里,我们成立了华文学会、在校园内辟中文壁报、办华语辩论赛等等,不但丰富了我们的中学生涯,也让友族同学及师长们接触到中华文化,成了各族和谐相处的缩影。

成人成才扎根本土

过去,许多人批评国中教育诸多弊病而盛赞独中教育;如今,有经济能力的父母纷纷将儿女送到私立学校或海外就读,与其说教育制度出现了问题,不如说是人心有问题。回归原点,教育的本质又是什么?
过去,华小生或独中生穿着校服往外筹款而受人诟病,如今,连就读于国际学校的小朋友,也会趁着家族聚会递上筹款卡来,令我傻眼:昂贵的学费不足以建设校园吗?高官显要的子女如何向外筹款呢?看来筹款也成了国际学校非正规的必修课。
在教育的道路上,第一里路,种下了因;最后一里路,回收成果。校园环境优劣,未必影响学习成果。教育成人成才,理当扎根于这片国土上,展翅高飞,飞得再高再远,莫忘原点。

(原文刊于20141204《言论版》)

2014年11月20日星期四

云淡风轻:春秋笔•月旦评

上台靠机会,下台靠智慧。恶评如潮,何苦恋栈权位?
最近华教课题上喧嚣不断,备受困扰的一位当事人说:“请媒体笔下留情……。”我联想起古代备受赞誉的“春秋笔”和“月旦评”。
董狐是春秋时期的吏官,因秉笔直书“赵盾弑其君”,被孔子誉为“良吏”。他不文过,不饰非,秉笔直书,被世人称为“春秋笔法”。孔子据史实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字寓褒贬,不佞不谀,使乱臣贼子惧,后人遂以“春秋笔”指据事直书的史笔。

搅浑了一滩水

“月旦评”意即品评人物。典出《后汉书•许劭传》:“许劭与许靖兄弟二人,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宋刘辰翁《读社拾遗百忧集行有感》诗:“毁誉都忘月旦评,姓名不上《春秋》笔。”
古人敬畏春秋笔和月旦评,今人最怕媒体和网络與论,因为媒体和网络都可能潜藏“红斗兵”、“绿斗兵”,靠一支笔在恶斗。是非黑白,如搅浑了的一滩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一直相信,捍卫华教的有志之士志在奉献而非牟利,因为“华教”这盘生意挣不了大钱,一不小心,反而惹来满身蚁。诸多争议攸关领导人的睿智和远见,从小事的处理可看出胸襟的宽大。
“十年磨一剑”,这把剑究竟锋利不锋利?剑锋朝外还是朝内?最后会不会失手刺向自己?十年论功过,也是时候取舍了,要不然攘攘扰扰又一个十年,不知会误了多少华教子弟呢。

关中生春秋笔

关中课题是导火线。从组织与组织的交恶、老大与老大的翻脸,最后是组织内讧,倒戈相向。当事人斗得累不累,不得而知,旁观者看得很累,所幸关中统考一事及早提出,学生和家长有足够时间做好心理准备。考不考统考,也许会影响、但不足以决定一个孩子的未来。这个插曲,出现在孩子们最重要的中学阶段,犹如一个在学校被老师体罚的顽皮小孩,有朝一日出人头地了,念念不忘挨藤鞭的日子,由衷感激当年师长的“推动力”。
关中学生手中的“春秋笔”,会如何描绘这一段为统考争议的华教史?
华教发展至今,步步为营,这是绝对可以理解的,华教斗士捍卫母语教育的精神,也是我们所推崇的。来到关中这个节骨眼,原本简单的事被复杂化,复杂之后又回归最简单的程序,华教魂坚决捍卫的是本身的堡垒,拳来脚往之际,殃及池鱼。在媒体上过招展现文采的,才子背后有天人,天人背后有隐忧,唯恐领导更迭会失去优势,然而这世上谁不能被取代?真心奉献华教的,谁不能让贤?
回避,不是好的领袖风范,保住位子保不住声誉。田园将芜,胡不归?

(原文刊于20141120《言论版》)

2014年11月5日星期三

云淡风轻:穿布鞋走出信念


信念,是一种正能量。马云说:可以怀疑自己,但不要怀疑信念。
2014年9月16日,马云在纳斯达克敲钟,阿里巴巴上市,估值2000亿美金,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马云成为全球视野里最伟大的中国创业者。
上市之前,马云在阿里巴巴路演的开场白锵铿有力:“15年前,我来美国要200万,被30家VC回拒了。今天我又来了,要200亿”。一时之间,网络盛行调侃名句:“昨天你對我愛理不理,今天我讓你高攀不起。”

最初始朴实的信念

一夕之间,马云被神化了,而全面记录他的创业史的著作《穿布鞋的马云》,则将他的神话外衣除下了,回归他最初始及最朴实的信念。
《穿布鞋的马云》作者王利芬引述马云司机的话:“马云基本上穿的是布鞋,去一些正式场合才会换上皮鞋,但一回到车里,马上又换回布鞋。”
布鞋舒服随性、平实且透气,是一个人最能掌握自己,并且可随时急行还不损脚的状态。布鞋是马云的常态人生,皮鞋只是他人生某些必不可少的点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那双鞋,影响了行走的姿势、速度以及能走多远。我那舒适的牛仔裤和运动鞋,陪我走了“八千里路云和月”,裤角破了,鞋面有了皱摺和尘土,却舍不得换掉,只因那象征着我的信念。

路人甲摇身变英雄

“学校很难搞!”与有缘人再聚,听他发牢骚。
初见面,是去年在学校的联席会议,他不动声色地听我讲解筹办活动的细节,过后数度拨电给我,确保每个环节无误。问他是董事、家协或校友?他说:统统不是。我笑称:原来是路人甲!
原来他是应好友董事长而来,成了活动的推手,将好几项精彩活动带入新村,声势浩大,让全村人动了起来。
今年,我们又为学校的筹款活动而续缘。崭新的行政楼矗立在校园内,超过110席的晚宴,场面闹哄哄。“上个星期将场子交给我的时候,只有16桌……。”
活跃于乡团和神庙组织的他,办过不少公益活动,大场面司空见惯,二话不说接下了棒子,跟董事长四处奔波筹措,最受不了的居然是“学校很难搞”。
在晚宴仪式上,路人甲上台领取“社区英雄奖”的贺匾。看来乡团和神庙的活动都难不倒他,学校却令他举白旗:这是最后一次,以后不干了!
华校的筹款活动难搞,华教的议论纷纭更难搞。穿惯了布鞋,换上皮鞋也不耐久,一定会很快再度换上布鞋。乡团和神庙,靠的是乡情及信仰,将许多人集合在一起。而华教是广大华社的共同信念,管它布鞋或皮鞋,姑且放下身段,秉持共同信念阔步前行。千里之行,终究始于足下。

(原文刊于20141106《言论版》)

2014年10月28日星期二

云淡风轻:奉献的喜悦是无价的回报


2014全年10 场“我来自华校”嘉年华于上周日圆满落幕,紧接着是第二回合12场十大义演的序幕。马年“马不停蹄献华教”的征途上,一步一坑,偶有挫败感,却因感人的小故事而转化为继续前行的正能量。
话说有位企业家在逝世之后,托梦儿子交待遗愿,要他捐助其屋业发展区的一所华小。儿子醒来,不知道究竟亡父所指是哪所学校,于是没放在心上。巧合的是,承办嘉年华的A校原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因故展延一天,当新闻见报时,正好是企业家逝世七七四十九天,儿女聚在一起,买了多份报章翻阅,无意中看到了A校欲筹募300万令吉建新校舍的新闻,儿子顿悟:就是这所学校了!
于是这个家族低调地捐了15万令吉给A校,婉拒任何形式的回馈,包括在慈善晚宴剪彩等。托梦捐款的好人好事,令校方三机构领导啧啧称奇。

低调捐款不求回馈

另一边厢,B校在发动筹募400万令吉建行政大楼之际,四处寄送征求信,某天收到一封贴上60仙邮票寄来的80万令吉支票,原来是一个经常捐助华校的基金会,低调地拨出巨款资助学校发展。
“取之社会、用之社会”是个铿锵有力的公益口号,登高疾呼的、低调捐款的,成就了华校百花齐放的蓬勃发展。尽管每年不间断的筹款运动令筹款人和乐捐者都很疲惫,但是一触华教课题,华社依然会不分门派和政见,聚在一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促成一桩又一桩美事,造福莘莘学子。
今年迈入第28个年头的十大义演,以及推展了6年的“我来自华校”嘉年华,都是秉持本报创办人陈嘉庚老先生所倡议的“倾资兴学”、“以商养文”理念,履行华文报支持华教的天职。华文报的最大资源是宣传篇幅,在报端刊出华校的困境,以期获得各界善长仁翁的慷慨解囊,华文报也是一道桥梁,撮合有心公益的单位,将更多资源带入校园。学校若能善用这些平台,筹款事半功倍。
今年是陈嘉庚冥诞140周年,他终其一生积极奉献社稷和发展教育,从建设91年历史的厦门大学及101年的集美学村,体现了 “饮水思源”的精神,而陈嘉庚精神也成了跨国界的企业家典范。我们在本地企业家身上也看到了类似陈嘉庚精神的情操。

李典和捐华校2500万

今年7月份,在波德申中华中学及波小百年校庆大喜之日,金群利集团董事经理拿督李典和家族捐出100万及市价约1500万令吉的股票给波中。9月份,该公司向巴力丁宜华小认捐1000万令吉新校舍建筑费。后者是由森州瓜拉庇劳迁校到该公司发展的达城的微型小学。这位发展商及公司在短短两个月内,对华教捐献总价约2500万令吉,慷慨豪情,成为佳话。
原来当年他在波中只念了4个月,因经济问题而转去国中,但爱护波中的心从未改变过,他倡议:“如果国內每一所独中都有几位企业家协助或领养,独中根本不用筹款。”而微型华小迁校一事,他也直言发展商不应借词“献地”而应捐出建筑费,以实际行动支持建校。
我们乐见更多李典和的冒现。如果华校不必筹款,我们也不必年年披星戴月,深入各城镇筹办义演,更不必奔波劳累,在全国各地部署一场又一场的嘉年华,试图“授人以渔”,尽量以有限的资源发挥无限的附加价值。
商业社会讲究give-and-take,而非take for granted。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相关单位必须为别人留个存活的空间,因为有些回酬并非纯粹有形的物资,而是无形的附加价值。借力使力,集思广益,一起完成大型筹款活动之后,整个团队共享奉献的喜悦,才是无价的回报。

(原文刊于20141023《言论版》)

2014年10月8日星期三

云淡风轻:尊贵的,离题了超时了



那天在晚宴上听尊贵的主宾滔滔不绝,万水千山之余,以为演讲近尾声了,结果又峰回路转,兜入另一处柳暗花明,连司仪也忍不住两度温馨提醒:YB,超时了……。
能言善道,是从政者须具备的最基本条件,掌握了公开演说的技巧,却甚少思考演说的内涵和自制,天南地北,随手拈来,话题如滔滔黄河水,也不理现场多鼓噪,没完没了,造成听觉疲劳。更甚的是,当晚这位主宾要出席四个活动,看他疲于奔命,很令人担心,在不断输出的当儿,如何来得及输入(吸收),演说内容如何能提升?
看场合、看对象,应该是演讲最关键的两大因素。我经常参与的是学校晚宴,最讨厌一些政客借着一丁点拨款就在现场大放厥词,有次印象最深刻的是,主讲人一上台就大肆抨击教育政策,骂得脸红耳赤、青筋冒现的模样,令我无法不退到礼堂外,并在那里“巧遇”校长。 厌恶,并非政治理念不同,而是主宾没有尊重场合和听众。学校的活动,并非政治演说的场所,这位尊贵的主宾不顾一切把握时机,强硬要全场逾千人忍受他的伟大政见。

言简意赅见好就收

如果演说者言简意赅,带出重点和激情,见好就收,那就算了,偏偏语锋转来转去,兜了老半天,手上没有演讲稿,脑袋里纷乱的思绪来不及整理好就草草登场,这种传统的演说形态实在应该有变革了。
幽默大师林语堂对演讲特别重视,他有一句名言:“绅士的演说应该像女人穿的迷你裙,越短越好。” 与此同时,他认为成功的演讲,必须在事前有充分的准备。因此,他最反对令人措手不及的临时演讲。
有一次,林语堂到一所大学参观。参观之后,校长陪同他到大餐厅和同学们共进午餐,校长深感机会难逢,临时请他对学生讲几句话。林语堂十分为难却又推无可推,于是临场讲了一个笑话。
“罗马时代,皇帝残害人民,时常把人投到斗兽场中,活生生地被野兽吃掉,这实在是一种残忍不堪的事。有一次,皇帝又把一个人投进斗兽场里,让狮子去吃。岂料此人浑身是胆,只见他慢腾腾地走到狮子身旁,在它耳边讲了几句话,那狮子掉头就走,并不吃他。皇帝看在眼里,备感诧异,于是再放一只老虎进去,那人依然无所畏惧地走近老虎身旁,同样和它耳语一番,那只老虎也悄悄走开了,照旧不吃他。
“皇帝百思不解,就把那人叫出来盘问:‘你到底对狮子和老虎说了些什么,竟然使它们不吃你而掉头就走呢?’
“那人答道:‘简单得很,我只是提醒它们,吃我很容易,不过吃了以后,你必须演讲。’”
林语堂讲罢,博得满堂喝彩,那位校长却被弄得啼笑皆非,显得十分尴尬。

(原文刊于20141009《言论版》)

2014年9月23日星期二

云淡风轻:勿让关中成为笑话



今年有许多纷纷扰扰的议题,有的落幕了,有的仍是进行式。雪州换大臣的闹剧,让观众们慨叹。原本是关起门来可以解决的“家事”,却劳民伤财地兜了一大圈,剧情峰回路转,却扭转不了剧终的空叹。
卡立临别秋波的大臣演词,坦然自在的调侃:让我们(公务员)继续做好本份,让爱演的政客继续演戏,他们是政坛永远的笑话! 看完别人家的“闹剧”,说说华社的“家事”,也是华教的一个缺口,关中。

学生无辜家长心痛

我和团队曾于7月份为关中筹款,走入寄居在店铺的临时课室和学生宿舍,让我看清关中“两难”局面。
其一,名不正、言不顺。不少人强烈反对这个“怪胎”,是基于这所中学被定位为国中、国民型中学及独中之外的“私立中学”,在发动筹款时阻力重重,在批文等议题上,有人甚至激昂慷慨建议“归还批文关校园”,大有“置之死地而后生”之慨,而今关中学生被拒统考门外,再度激起千层浪。
其二,爱之深、责之切。华社的批评声浪来自四面八方,但是真正涉足关中、看到那150名初一生学习情况的人少之又少。学生是无辜的,家长是心痛的。家长们致力捍卫孩子的“摇篮”,对不理性的言论深表反感,在社交媒体上回呛:没有为关中出过一分力的,请闭嘴。
对大多数人来说,关中办校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事,然而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你可以招生、你可以建校,却不能参与统考。这到底谁说了算?这到底合不合情理?
我始终认为,关中的存活是各方议论的大前提,如何合情合理合法的存活,所有的评论和建议,都应该正面积极、具有建设性。如果有纰漏或不足之处,能否建议可行方案或贡献力量促成美事?断然毅然把大门关上的,算得上捍卫华教、为华教而斗争吗?

防老二坐收渔翁利

太多的对立和扰扰嚷嚷,徒增负能量。我不确定是否当局者迷,但是局外人都看得很清,在统考这个节骨眼上,群策群力为关中争取,华文教育才会是最终的赢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名作《离骚》广为流传的名句,意即“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关中办学之路荆棘满布,吾辈实不应针锋相对,而是凝聚力量,为关中开启优质教育的门扉,培育更多优秀的莘莘学子。用政治手法处理华教课题,极可能重演雪州换大臣的戏码,两个巨头出尽法宝恶斗之余,不吭声的“老二”坐收渔翁之利。
借政坛笑话温馨提醒,不要让关中成为华教永远的笑话!
(原文刊于20140925《言论版》)

2014年9月10日星期三

云淡风轻:小团圆大团结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刚刚过去了,余温犹存。今年的中秋正好夹在我国独立日和马来西亚日之间,在中秋小团圆之际,进一步推广至国民大团结。 据说,今年中秋节是38年来最早的一次。天文年历显示,自1976年以后38年里,也都以今年中秋节来得最早,直到2052年才打破这项纪录,届时中秋节为9月7日。
中秋节是华人传统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大日子。古人把月圆视为团圆的象征,月圆人团圆,一家人团聚的大好日子。然而月圆月缺,此事古难全。过去半年来,有些家庭痛失亲人,在月圆之夜无法跟至亲牵手过中秋,这些事件带给我们更多生命的启示,有大爱也有小爱。小爱是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大爱是珍惜国家、珍惜生命,珍惜和平。
自今年3月8号起失联的MH370,距今整整6个月了。这半年来,从最初的全球震惊、网络上纷纷扰扰的争议和种种阴谋论,这些记忆在许多人脑海里已渐渐淡去,可是受牵连的家庭依然沉浸在无法言传的伤痛和无止境的等待之中。另外,在乌克兰被击毁的MH17我国罹难者遗体,在独立日前后陆续运返国土,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上,全民哀悼,共同承受那份伤痛,并期许在悲痛中凝聚力量,面对更多的挑战。
在一连串事故和演变过程中,有不少争议的声浪和对立的视角,可是设身处地思考,这些争议的背后正隐喻着小团圆和大团结。

保持传统文化本质

自从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遗,中秋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成为舆论热点,也让中国重新审视和重拾渐行渐远的传统节日。 除了中国和我国之外,庆祝中秋节的国家也包括了日本、朝鲜、韩国、越南、新加坡等,韩国似乎比中国更重视中秋节,公假比中国的3天连休多2天,而每年中秋或称为“感恩节”所掀起的归乡潮,活像韩国版“春运”,传统庆典也十分精彩。
源自于中国,在海外百花齐放的传统节日,入乡随俗之后,无可避免的被提升、改造或“异化”而“变调”,但在马来西亚,我们依然沿续着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本质,中文媒体履行传承文化的使命,以显著版位刊载应节的文章,而坊间各乡团组织则以传统方式庆祝佳节,让年轻一代了解节日的精髓和真缔,体悟中秋月圆人团圆背后的“和文化”,在多元种族文化的马来西亚,在多事之秋,“和文化”有更深一层的寓意,连最有象征意义的月饼也反朴归真,剔除浓厚的商业元素,以最厚实的口感和简朴的包装呈现, “人情月饼少了,人情味却浓了”。
小团圆是大团结的基石。中秋团圆是中国人最传统的“中国梦”,而马来西亚梦不正是“和谐团结”吗?

(原文刊于20140911《言论版》)

2014年8月27日星期三

云淡风轻:才下舌尖,又上心间


上周日出席隆雪华堂妇女组主办的“舌尖上的马来西亚”跨族群多元美食与文化交流会,欣赏了华族、友族及原住民的精彩歌舞,大饱眼福之余,更在120道各类美食当中大饱口福,那一刻,深深感受到身为马来西亚人的幸福。
民以食为天。“舌尖上的马来西亚”显然源自《舌尖上的中国》。这个大型美食类纪录片从人文角度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并在大马等地区转播,掀起美食潮。

宛如中华美食画卷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老饕们的最爱,有人评说:“这幅中华美食画卷,勾起了无数中国人的胃部冲动。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舌尖》不但有美味的诱惑,更是冷暖记忆和人情世故的娓娓道来。”
当这个美食系列以英文字幕向西方国家推介时,主题被译为“A bite of China”,非常有意象,堪称“神译”。我想,“舌尖上的马来西亚”应该也可以译成“A bite of Malaysia”。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表演艺术和饮食文化一样精彩。隆雪华堂妇女组选在国庆的时段主办这项活动,旨在促进三大种族的团结,反击一些别有居心的人士煽风点火,破坏各族之间的和谐。主办单位用心良苦,而事实上,舌尖上的饮食文化,足以团结全民,化解舌尖上的分歧争议。
自MH370失联以来,舌尖上的争议不断,口水战没完没了,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助长了“网络战士”的斗志,也考验全民的爱国意识。
MH370事故爆发之初,当马来西亚被中国网民辱骂而有部分人赶紧撇清“这个政府不是我选的”,结果反而败给了强大的爱国主义潮,沦为话柄。
当MH17飞越战火重燃的乌克兰边界而被击落之后,全民悲恸,但当罹难者遗体送返国门,进行全国哀悼和降半旗等盛大仪式时,又出现了一些非议的声浪。

将心与心结合起来

一桶冰水当头淋下,作为捐助“渐冻人”慈善活动的噱头,淋不淋、捐不捐,个人选择,无须辩解,就如江湖卖艺人敲锣打鼓或炫目亮眼的海报抢人眼球一样,葫芦里卖什么药,一眼看穿。只要初衷是善意的,旁观者曲解是旁观者的问题,实践者又何须执着于一个动作或一种看法。 两度夺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的美国导演马尔科姆•克拉克(Malcolm Clarke)谈及《舌尖上的中国》这类记录片进入国际市场的潜能时说:“音乐很好,节奏也不错,几乎就是痴迷于食物,我后来知道了食物是中国的国教。但对我而言,如果以人为核心而非以食物为核心会更好……。”
在我国,当单一种族的饮食文化成为跨种族的生活习惯时,说明了各族跨越肤色和文化藩篱,奠下团结基石,但是如何进一步凝聚力量,将心与心结合起来,在任何重大议题上互敬互重,才是深层的、牢不可破的基层力量。
咬一口美食,和互咬互掐,都是同一个动作,意义却大不同。才下舌尖,又上心间的,可能是齿颊留香的美食,也可能是破坏国民团结的口水战,这个国庆月,让我们一起省思。

(原文刊于20180828《言论版》)

2014年8月12日星期二

云淡风轻:我们的足迹


早知道自己的文章会和许多报坛及文坛高手的作品一起收录在《我们的足迹》雪隆报人•作家文辑的话,我一定会慎选更好的、符合华文报人协会出版初衷的文章。
这是上周日出席新书推介礼时,油然而生的想法。
当然,我也知道,再怎么选也不可能选到什么好文章,因为洋洋洒洒逾万字的文集当中,不少是由报界资深前辈们执笔的,有采访线上的精彩片段,也有发人省思的议论文章。每一枝笔,都代表着某个年代的报业生态以及报人素养。

对新闻工作热诚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当年编辑组的一些前辈展现了翩翩风度,尽管有人弃文从商、有人荣休离职,每次见面都会听到他们的关怀和鼓励,让我仿如回到从前。
从编辑组调职业务部,断断续续写了好多年的专栏,没有大块头的论述,也没有一针见血的真知灼见,但执笔的动机不变,那就是释放善意、流露真情,力求写出有营养的小品。
每个人的立场不同,想法和做法也不一,每一段历史都能衍生出各种不同的叙述。有正史必有野史,正史出官方,野史出民间。报林轶事,有启发性的报道文学显得更有血有肉,更有可读性。收录在《我们的足迹》的精彩报道未因时空转移而褪了色,反之篇篇都充满了正能量。尽管早从新闻前线退了下来,前辈们对于新闻工作的热诚,在字里行间依然清晰可见。
《南洋商报》前副总编辑兼报协前会长陈玉水先生,从事新闻工作35年,在2014年大马新闻从业员俱乐部(NPC)颁奖礼获得终身成就奖之后,受访时坦言,每次回报馆,都抱着一颗感恩的心。“这句话我说过很多次,但我还是要说。没有南洋,就没有今天的我。”

不应该放弃笔耕

我对于当年编辑组的前辈也同样怀有感恩的心,启发我在编版之余继续写作的是已故前编辑主任陈思庆,文字铿锵有力的“书生”主笔兼前房东张景云先生,是我推崇的报人之一,他的文章曾经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笔风。有位前辈曾经对我说:“选择文学或评论,然后花十年的时间专注于这方面的写作,十年后必有成。”当时我不理解所谓的“十年磨一剑”,而今那人早已忘了曾说过这一席话。
在负责副刊《商余》版时,我曾邀约编辑组同事写专栏;调职业务发展部之后,不同版位的主编也会邀约我供稿,我始终认为媒体人不应该放弃笔耕,因此自己的正务再忙,也不敢忽略这个双周专栏。
“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谨此向有人格又能反映出报格的报人前辈们致敬。

(原文刊于20140814《言论版》)

2014年7月25日星期五

云淡风轻:捐助教育或公然挑衅?


商业社会,利字挂帅。有钱行善,无往不利?
上周接到消息,有一所学校打算接收一家遭取缔公司的大笔捐款,闻讯颇感沉重。这所位于乡区的学校今年推展好几项活动,致力筹募100万令吉建设校园,三机构领导肩负重任,四处筹措,而今被该公司相中,高调宣布拨巨额支持学校发展。
消息一传开,果然引起哗然。在舆论压力下,学校领导人坚决表态:“为了学校发展,各方捐款来者不拒”,并针对大肆批评的网民说:“他们只捐出‘一张嘴’,捐过一分钱吗?”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表面上是捐助教育,实际上是公然挑衅:学校敢不敢收?执法单位有没有权力管?

学校冠名回馈捐赠

2011年5月23日,中国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挂牌改名为“真维斯楼”,照片在网上疯传之后,引起广泛关注。据悉,这是清华教学楼当中,第一个被企业冠名的。
神圣的学府接受企业和私人捐赠,并以冠名回馈,在欧美高等学府早已不鲜闻,美国的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也是以捐赠者姓氏冠名的。2005年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为答谢李嘉诚的慷慨捐款,将研究中心命名为“李嘉诚生物医学和健康科学研究中心”;2008年英国剑桥大学因爱德华夫妇捐赠巨资,而将新大厅学院改名为“莫里爱德华学院”。
清华大学的第一宗捐赠冠名个案,引来天朝网民的嘲讽:有了“真维斯楼”(服装品牌),“杜蕾斯楼”(安全套公司)不远了……。也有人说:与其冠名“真维斯楼”,不如叫“青楼”!
网络舆论对于清华的建设起不了积极作用,却引发社会省思。毕竟学府是神圣的教育殿堂,捐赠冠名不是商业交易,捐献者真正的意图是什么,校方领导人必须冷静思考、谨慎行事。

力求合情合理合法

华校筹款是一条漫漫长路。董家协三机构领导费尽心力、义无反顾,造福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这种无私的精神是值得推崇的。学校以冠名方式回馈企业或个人,可吸引更多企业和个人加入捐赠行列,让学校获得源源不绝的发展资金,但是这种做法也应顾及文化内涵和教育使命,因为这不仅仅是机会教育,也是社会教材。
遭贸消部点名取缔的公司算不算合法?身份未明的人士冠名大楼,对于孩子们的教诲是什么?打着行善的旗帜,有钱则无往不利?违法的公司有回头路吗?社会的底线在哪里?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尽管许多人与事并非一朝论定,可是许多是与非依然清楚界定,一切依法办理,力求合情合理合法,才是上上之策。这起事件考验着学校领导人的智慧和执法单位的决心。在诸多争议声中,温馨提醒,为与不为,以及如何为之,都将载入校史。

(原文刊于20140731《言论版》)

2014年7月16日星期三

云淡风轻:从大力神杯到坦克战魂



日耳曼战车时隔24年,终于如愿捧回大力神杯,凯旋而归。此次的成功得来不易,7战6胜1平,最经典的一场是以大比分7-1绝杀东道国兼五届世杯冠军巴西,写下历史新页。
阿根廷与德国决战前夕,多数人看好德国队,因为这支欧洲劲旅有最多全面的优秀球员、冷静应战、发挥平均,无论老将或小兵都有杰出表现。事实证明,对巴西一役,36岁老将克洛泽打入一球,世界杯累积进球达16个,超越罗纳尔多所创下的15球记录,而决战加时赛22岁小将格策一球破网,小兵立大功。

希特勒耍手段求冠

德粉满天下,巫统京那巴当岸国会议员邦莫达在推特上失言“希特勒万岁”,掀起轩然巨波。
追溯历史,意大利用手段夺得1934年的世界杯,让希特勒心痒痒。1938年,二战爆发前夕,人们以为那或许是最后一届世界杯了。希特勒一心求冠,仿效意大利使了点盘外招,当坦克驶入奥地利,希特勒除了抢钱抢物之外,也抢走“神奇之队”的优秀球员,组成“奥德帝国”,却由于奥地利球员们无心应战,和德国球员无法配合,最终强大的“奥德帝国”2-4输给了瑞士。
本届世界杯,德国对垒加纳的比赛期间,一名德国的疑似纳粹分子冲进球场,脱掉上衣露出胸前的纳粹标语和联系方式,最后在加纳中场球员蒙塔里的驱赶下才离场。
“凡碾过必留痕迹”,若将日耳曼战车在世杯赛的辉煌战绩,与纳粹大军相提并论,德国队必定很无奈。纳粹党残留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德国人的心。
多年以前,我在欧洲火车上遇见一位德国籍历史教师,攀谈起来,他相当在意地问:你们的教科书如何记载德国发动战争的历史呢?我如实回答:我们印象较深刻的是日本发动二战的史实,因为长辈或媒体上都会提及那段可怕的记忆。他听了,松了口气。
8月15日是日本战败纪念日,有位中国朋友问:日本人如何看待这个日子?

最忌纳粹阴魂不散

中日在战争议题上是世仇,绝不休止、互不妥协,日本平民的战争反思是“从此不要再有战争”,可是政客们必定在这重大日子捞取政治筹码,有者甚至信口雌黄,公然否定战争历史。
“日耳曼战车”并不是希特勒独创的名堂,而是德意志人的民族自豪感的体现。在世杯赛场上拼搏的德国队,绝不希望跟纳粹阴魂相提并论,而在二战纪念日,日本人也不希望“蝗军”阴魂不散,因为只有政治疯和权力狂才会重蹈覆辙。在有心人的煽动下,爱国情操和民族主义往往蒙蔽了历史真相。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我知道明天全世界的人都会因为我战败而责备我, 但那又有什么呢?” 希特勒名言如今成了反面教材,因为在世杯赛场上,日耳曼战车已经碾压过他的遗体。

(原文刊于20140717《言论版》)

2014年7月2日星期三

云淡风轻:行销一百行善百一


“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这句营销名言套用在中国首善陈光标身上,是百分百的贴切。 陈光标是营销高手,也是经典的话题人物。他最善长在新闻热点上推销自己、在爱恨纠结的议题上言行激进。例如当人们将焦点放在他的高调行善,并热辩行善应该高调还是低调时,他已经达到高效营销的目的。同意也好、反对也罢,两种声浪都在为他推波助澜,让他坐收渔翁之利。

借雷锋再上报

微博消息:7月1日上午11时50分,陈光标向雷锋墓献上了鲜花,同时也献上《纽约时报》等外媒报纸,上面有关于他在美国慈善之行的报道。陈光标说:“来向雷锋叔叔汇报美国之行的成果”,随后在雷锋墓前磕了三个头。
陈光标借“雷锋英魂“再上报,令人啼笑皆非。有人调侃道:差个翻译,至少来本牛津汉英词典(雷锋才看得懂啊!)。陈光标在美国的善行,成了中国网民津津乐道的话题,据说活动当天近百位媒体人应邀出席,陈光标那几十万美元换来的媒体价值实在超值了。
陈光标于6月中旬在《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以中英双语刊登施舍广告,他在微博留言:“美国的穷人还真不少,每天都有约2000人报名,看来到时要过万人”。有评论说,他在奚落美国强权政府的布施中找到了个人的快感,也借此吸引国内权力层面的认可。
6月25日,陈光标在纽约接待250名贫民和流浪汉用餐。当流浪汉得知他们无法领到陈光标许诺的每人300美元现金之后,有人怒斥陈光标为“骗子”。不过,后者接受媒体电访时解释说,他原本计划现场发放现金,但筹办该活动的纽约市援助会认为,流浪汉可能会滥用那些钱,因此他将承诺的金额悉数捐给援助会。

以善小而为之

2013年3月5日,是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雷锋,这个停留在22岁的年轻生命,和中国人一起穿越了新中国50年的成长变迁。 中国的“雷锋日”、“雷锋月”旨在弘扬雷锋精神的内涵,包括奉献、“钉子”和“螺丝钉”精神、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等,“以善小而为之,从点滴做起”。
陈光标显然用雷锋抬高自己的小善,高调或低调都不是问题,关键在于行善的背后,行销才是真卖点。新闻触觉敏锐、创意手法推陈出新,是陈光标营销团队最成功的地方。行善不以高调或低调区分,而是以功利性定调。我认为,回馈社会的公益活动,功利性应介于10%至20%之间,而不是行销百分百,行善百分之一。
雷锋日记中,有一段话颇有意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原文刊于20140703《言论版》)

2014年6月20日星期五

云淡风轻:伪球迷真快乐



2014年6月12日,世界杯掀开了帷幕,巴西人的抗议声浪,烧不熄全球球迷的热情,这股狂潮一如既往的带动经济,衍生了不少周边商品,更孕育了一大群“伪球迷”。
顾名思义,“伪球迷”是客串角色,多数在大赛事期间,跟风地看球论球、为球痴狂,但不会像真球迷那样将球列为生活的一部分。网络应景地推出了《世界杯伪球迷手册》,通过入门技、中级技、高级技、必杀技等基础知识、历史和球星来介绍世界杯足球赛,力图使“伪球迷”晋升“真球迷”。

人来疯瞎起哄

我是典型的伪球迷,一年四季不谈球经,四年一度才为球迷。伪球迷最大特质是“人来疯”、“瞎起哄”,这样的快乐是真球迷享受不了的。
当年在网络电视播报体育新闻时,最痛苦的事是念欧洲球员的译名,语气停顿错误就会闹笑话,不得不查阅原名作调整。从那一刻起,我就成了伪球迷,一年四季的足球赛事太多,播完英超播意甲,梅开二度又帽子戏法,最后来不及播报世界杯就下岗了,返回纸媒重操旧业。
本届世界杯开赛没几天,真球迷的“世杯病”成了热门话题,也是反面教材。“世杯病”症候群包括彻夜不眠追球追到诊所去、听信“砖家”或“预言帝”而孤注一掷。打边鼓的伪球迷压力没那么大,不专情、不豪赌,不伤元气,也不燃烧生命。哪支队伍强、哪位球星酷,哪只神兽最神准,见风使舵话题多,任何一方胜出,都是伪球迷的胜利。
据说微博上90后占总球迷的67% ,女球迷竟有37.5%!不管后者是在群体认同或社交压力下急速增长,这个群体的扩大所带来的商机,不容小觑。在经济效益和国家声誉之间,足球是一些国家“胸口的痛”。

利益大于国誉

中国足球数十载冲击世界杯,却仅有2002年日韩承办那届圆梦。今年国足止步于20强赛,中国网民反而可以全情享受看球的过程,当然,最享受的是看到远在巴西处处可见“中国制造”的旗帜迎风飘扬,弥补了“国足不入世”的遗憾。
马来西亚国家足球队也曾经风光一时。在70-80年代,大马国家队被喻为老虎队,在亚洲是数一数二的球队,除了韩国队是传统宿敌之外,其他亚洲队伍都闻“虎”丧胆。1976年和1980年,大马队更两度打入奥运会决赛圈。30年后的今天,大马踢不进世界杯,青体部长凯里在国会挨轰之后辩称:“那是足总设定的目标,拨款不足是原因之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打造一支世界级的球队,钱不够用就不能成事。有了钱,体育盛事和体育明星极可能会变质,当球场变成利益集团的战场,明的有赞助单位,暗的有赌球集团,明争暗斗之下,丑闻频传,玷污了盛会的神圣使命。国家队为何裹足不前?找出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远比银弹催生猛将更有实效。
中国网民对国足的期许,实际上也是大马人对国家队的进言:“2014,再见!2018,我们还有梦!”

(原文刊于20140619《言论版》)

图说: 世界杯:鱼跃龙门 范佩西神奇进球(2014-06-14) 荷兰对阵西班牙,2014年巴西世界杯小组赛一场最为引人瞩目的比赛并没有让人失望,比赛上半场就诞生了一记经典进球,打入这粒进球的正是荷兰当家前锋范佩西。

2014年6月3日星期二

云淡风轻:历史只剩一张图



六四,俨然是四分之一世纪前的历史了。
那天看电视新闻,听到主播引述中国大陆的街访说:“大多数80后(八十后)对于六四这一段历史没有记忆点……。”让我立即捉到了“重”点。
其实80后不念八十后,而是八零后,一如80年代念成八零年代。有次我随口说八十后,结果被一位经常往返中国经商的朋友取笑。其实80后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的创新词汇,连日文也直接音译成(Baalinhou),泛指1980至1989年之间出生的年轻人,以此类推,90年代出生的被称为90后(Juulinhou),2000年及以后出生的则称为00后(Linlinhou)。

历史被抹掉了

目前,在中国介于25至34岁的80后,大约有2亿2千万人,可说是最具生产力的年龄层。尽管许多人对1989年6月4日天安门事件印象深刻,但是一位受访的 中国80后女性却坦言道:“…… 那段历史似乎被抹掉了。”
六四25周年,一个无名青年只身挡坦克的照片再度成为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但是在大陆却鲜为人知。调查显示,北京4所大学的100名学生中仅有15人知道这张被誉为“坦克人”的照片。
很多声浪自海外回流,隔岸观火, 发人省思。细思量,不少震惊中外的历史片段,最终只剩一张震撼人心的图片记忆。前阵子越南掀起排华狂澜时,有人提及当年越战的一帧经典照片。
1972年6月8日,南越政府军的轰炸机在执行对北越军队的轰炸任务时,误将炸弹投到自己一方平民的村子里,村民们从睡梦中惊醒逃难,一名9岁女孩潘金芙被烧夷弹波及,赤祼着身子,边哭边跟着四散的人潮狂奔窜逃,她一脸惊恐的样子被美联社摄记摄下,而这张战地写实的照片,荣获普立兹奖和1972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奖项。

从痛苦中解脱

42年后,那位越南女孩已经结婚育有两子,接受外媒访问时,对于当年可怕的回忆依然难以忘怀,尤其是事后被越共政府当作政治宣传工具,令她生不如死,多年过去才从痛苦中解脱,能够正视自己当年的照片。
六四事件的学运领导人吾尔开希和王丹等人也在周年前夕亮相电视荧幕,和周游列国的专家学者对于“人权”各自表述。专家说:在中国,人权并非满足一小撮人的诉求,而是让大多数的人可以活下去。
愈要人们忘怀的,愈是难以磨灭。微博的舆论空间太大了,让我无意中听到了这把声音:“1989年,当坦克开上北京的街道,只有一个人敢于阻拦它们。而下一次,假如坦克再次开上中国的街道,我相信会有成千上万的普通人站在坦克之前。在他们身后,还有成千上万个平凡而朴实的中国人敢于面对枪口……。”

(原文刊于20140605《言论版》)



上图:天安门镇压后的长安街上,一男子只身阻挡坦克前进。 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早上北京天安门广场, 解放军清场完毕, 外籍摄影师 Jeff Widener 通过保安严密的酒店通道, 走上北京饭店 6 楼的露台, 在听见坦克车驶到前的轰隆声时, 赫然见到一名男子站在一排坦克车前挡著, Jeff 立即擎起他手上的Nikon FM2 和长焦镜, 连续拍了三张, 历史就这样记下来. 离开中国时, 他要把菲林藏在内裤能才出境.
下图:1972年越南内战,一名9岁女孩潘金芙被烧夷弹波及,赤祼着身子,边哭边跟着四散的人潮狂奔窜逃。

2014年5月23日星期五

云淡风轻:认错的官场文化


马年真是多事之秋。
原以为大马“犯太岁”流年不利才会发生308马航MH370失联事故,没想到一个月后的416传来韩国“世越号”沉船惨剧、513越南排华暴动,一幕幕国际悲剧在上演,令好戏之徒蠢蠢欲动,天马行空,势要推出惊世骇俗之作。
一名印度情色电影导演保罗特意出席法国康城影展,试图招资开拍以MH370事故为题材的电影,引起哗然。中国驻马大使黄惠康痛斥:“在真相未明之前炒作,是不负责任,也是伤害家属的行为。”

外国媒体成爆料王

在MH370事件中,受益最大的莫过于阴谋论者。当我们斥责欧美媒体始作俑者之际,很多独家消息却也是从这些媒体的管道而来,包括我国首相近日撰文承认“失误”,以及在市场上备受关注的马航可能宣布破产等新闻,皆来自美国《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外国媒体成了“爆料王”。
有些话不在自家门前说,却像漂流瓶一样,远渡重洋,待他人开瓶解读之后,讯息再随瓶漂回国门,语义是否被扭曲,一时之间,无法正面对质。当然,质疑领袖的言论是不智的,我国的媒体生态就是如此,贸贸然提问了不该问的,领袖脸色一沉,提问者就心虚了,更甭说问到事件的核心问题了。就算有人斗胆追问下去,没有答案就是唯一的答案。
无论如何,在真相未明之际,不宜妄下定论;水落石出之后,再追究问责也不迟。前几天,韩国总统朴槿惠为沉船惨剧向国民鞠躬道歉、泪流满面,令人心有戚戚焉。

鞠躬下台官场文化

那位自私的船长穿着睡裤逃生的狼狈相在媒体上曝光时引来谩骂,其中一名罹难者父亲将儿子自拍的短片公诸于世之后,“世越号”(前译“岁月号”,经《朝鲜日报》更正为“世越号”)严重超载的真相大白。在船往下沉的瞬间,一群青春洋溢的高中生还在笑闹,真正意识到危机时,17岁少年用手机自拍并留下“遗言”:“爸妈我爱你!”
韩国总理郑烘原最先为这起事故辞职谢罪,如今总统朴槿惠也宣称为海难负起最终责任,并决定将416定为“国民安全日”。日韩的官场文化“鞠躬认错下台”显然比“不鞠躬不认错不下台”的“三不政策”可取,但似乎又无补于事,因为朴槿惠在19号上午道歉完毕,当天傍晚又传来首尔南郊发生地铁爆炸,令韩国人对公共安全更没信心。
一起空难、一起海难,前者谜团未解,后者症结未解,各别面对搜寻无功、搜救不力的窘境,不得不调整方式另觅蹊径。尽管官场文化不同,将民心摆在个人荣誉前头的领袖,必能赢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为民纾困解惑,显然比一鞠躬拍拍屁股下台的更勇于面对和承担了。
(原文刊于20140522《言论版》)

2014年5月8日星期四

云淡风轻:梦想高飞觅乌托邦


奥巴马访马期间说过一句颇具争议的话:“马来西亚必须确保国内非穆斯林获得平等机会,才能崛起为成功的国家。”
这席话令我想起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的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奥巴马以少数非洲裔美国人的身份,成为美国史上首位黑人总统,故且不论政绩表现及支持率滑落,奥巴马可说是圆了马丁路德金最初的梦,而圆梦的关键之一,在于美国社会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趋向个性化抉择

迈入第17届的南洋教育展,今年订下了“梦想高飞”的主题,寓意通过高等教育的途径,落实个人的梦想。梦想有多高,就能飞多高。而高等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热门学科,也包括了技职教育等,教育机会趋向个性化的抉择。
在文凭和方帽子当前,教育的本质往往被模糊了焦点。近期听闻美国有一所特立独行的“牛仔大学”,不得不连声叹道:牛!牛!牛!
美国深泉学院(Deep Springs College,也译作幽泉学院)是一所特殊的私立男校,坐落于加利福尼亚州深泉谷,自1917年创立以来,成了许多优秀生心目中的乌托邦,也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实验的成功典范。
这所沙漠深处的学校每年全球只招收13名学生,学制两年,学费和生活费全免。这里的学生不少是放弃了耶鲁、哈佛的入学机会而投奔沙漠的“乌托邦”。

独立生活并规划未来

这26名绝顶优秀的大学生齐聚上千公顷、与世隔绝的牧场,每周必须付出20个小时的劳作,放牛、种草,过着牛仔般的生活,不但禁酒、禁毒品,也严禁擅自离开。
深泉学院的校训是“学习、劳动、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很重要的一环,学生在两年之内要独立生活并对未来作出规划,毕业之后可获得准学士学位,而大多数毕业生都会去著名的大学继续深造,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和牛津大学等。毕业生中有三分之二拿到学士学位,更有二分之一获得博士学位。
摆脱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贴近生活、学会生活,才是教育的本质。B.F.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1904 – 1990)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当所学的东西都忘掉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Education is what survives when what has been learned has been forgotten.)。
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们不妨扪心自问。让梦想展翅高飞的乌托邦又在哪里?
(原文刊于20140508《言论版》)

云淡风轻:雨下错了地方


两天有水两天没水,成了雪州子民的生活新节奏。外头豪雨,水喉却滴水不流,也只能怪老天爷不长眼睛,没看准地方降雨。
雨继续下,水继续制,最骇人听闻的是,有人在这水深火热之际,炒高水价牟暴利。

连续豪雨无济于事

消息指出,雪州水供公司在巴生一处购水站在“开市”之初,每25吨水槽的水价介于800令吉,两周后突然飆涨至1200至1800令吉不等,涨幅惊人。每天约有200至300辆水槽罗里到该购水站买水,这段期间,估算牟利超过百万令吉。到底是谁“趁火打劫”卖贵水,真相迟早浮出“水”面。
雪州第4轮配水影响670万人,我家正是受影响的其中一户,好不容易等到有水的日子,却得先任由黄泥水白白流去,流到清沏的水喉水冒现为止。配水生活的无奈,令我联想起因MH370事件而名噪一时的巫师王,要是他能施法求雨,并让雨水准确地降落在家家户户的贮水箱里,那就功德无量了。
这些日子以来,我们眼巴巴看着雪隆一带下了好几场大雨,家家户户依然受制于配水制度,而且一个月又一个月无限期似地延长配水,市井小民叫苦,官爷却采取机会教育:雨下錯了地方,没下在积水区,神仙也帮不到你。
原来巫师求雨或布云造雨并不能解决问题,关键在于降雨点必须准确无误。我想,如果雨水能乖乖听话,也甭降落在什么积水区,直接下到家家户户的贮水箱吧!打官腔的也应该尝尝制水的滋味,才会更主动积极地为民纾困,缔造双赢。

发电供水自给自足

据悉,美国海军打算利用机器人在地球轨道砌出直径1公里的卫星,从太空收集太阳能转化成无线电波频,传送回地球作电力供应,以满足军事设施甚至多个城市的电力需求。
如果人类能够贮存和使用太阳能,为何无法将雨水贮存到各家各户的水箱?发电自给自足,雨水供水也自给自足,那有多好啊。
明知那是痴人梦话,不如分享一则冷笑话博君一粲。
某地连续天晴导致干旱严重,村民聚集到巫师家里请求他想办法,当天晚上,巫师含泪杀死自己的老婆,次日果然天降甘霖,解救了一方水土。众人大乐,只有巫师独自黯然泪流,默默地抚摸着曾经用来给老婆祈福的锦囊,上面绣着八个字:“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原文刊于20140424《言论版》)

云淡风轻:黑箱快浮出水面


一个月就这样过去了。在烛光和泪光中,饱受煎熬的乘客家属,有了一丝希望。不过,天朝网民又是骂声四起。
马中友好年兼大马旅游年,种种挑战真不少。这厢耗了整整30天才侦测到疑似MH370黑箱的脉冲信号,那厢又闹中国游客在沙巴仙本那度假村被掳绑。
马来西亚有巫师王,香港有预言后,她就是麦玲玲。她说,去年9月她曾在微博提及马年“马”字犯太岁,从马来西亚、马航,再到马英九,马伊琍(中国女演员,丈夫演员文章最近被揭发有小三),姓马的今年要格外留神。另外,姓冯、伍和骆亦要小心行事。微博中还提到太岁名章词,张、章或名字中有章、池、辞、词都要低调行事,务必谨记。

两起事件重创旅游业

中国有13亿人口,截至2013年6月底,网民规模达5.91亿,在微博上抒发己见,百无禁忌。前阵子引发的口水战发人省思。不买你家货品,不上你家玩,就足以重创你家经济。
有个天朝网民戏谑道:“马来西亚最近推出惊魂七日游,三十天失联游,天长地久游,和来生相见游,这么多新潮的旅游项目只有马来西亚有,以后中国人去旅游,一定要留下遗嘱……。”
也有人要求中国政府促马来西亚尽快斡旋释放人质。“对于那些嘲笑同胞去马来西亚旅游是作孽是活该的网民,我对他们的智商和情商表示无能为力,并对国人中有这样的败类深以为耻!”
缺乏理性的网络舆论,大可不必多看了。不够明智的官腔,却会让国家蒙羞。未受污染、海水清沏见底的潜水天堂,原本是我国旅游业一大卖点,可是一再成为惯犯自由出没的地方,不去拼治安却大嚷关掉离岛度假村的官爷,似乎忘了这是触及中国人敏感神经的事件,想什么就说什么,才会引起哗然。

态度诚恳搜寻透明度

对着全球媒体说话,显然跟对着国内媒体大不同。当MH370的搜救重点转移到澳洲,我们天天守着电视机看澳洲官员应对媒体的方式,就找到了大马惹怒天朝网民的蛛丝马迹。
首先是在例常记者会发言时的肢体动作和态度。犹记得第一次看到某单位代表回答记者提问时,也许是为了让全场记者感受到他的目光,只见他边回答边摆动头部,由左到右,回复关键提问时,轻描淡写,甚至嘴角露一丝笑容。许多“不知道”和“不清楚”未顾及家属的感受,反复矛盾的言辞,促成某些海外媒体撰写阴谋论。
近日,中国驻马大使馆及马中相关组织正协力挽狂澜,修复马中情谊。尽管有人说,我们是活在现实而非网络,到底网络舆论对大马造成多大伤害,旅游部长最清楚,这两起涉及中国人的事件,正是2014大马旅游年最严峻的挑战。
澳洲官员谨慎发言和诚恳的态度,加上公布搜寻MH370成果的透明度,令人信服。而我国国防部长兼代交通部长希山挨过三周不回家的日子并走入中国家属的悲痛之后,也渐渐展现了大将的风范。
沉淀了一个月的黑箱,是时候浮出水面了。继续祈愿真相早日水落石出。
(原文刊于20140410《言论版》)

2014年3月27日星期四

云淡风轻: 还全球一个真相



马航MH370自3月8日起失联以来,全球人上了怵目惊心的一堂课。一只庞然巨鹰悄悄地消失在七大洲四大洋的监控,翻转了26国的搜救精英,超过半个月才冒出不知名的碎片,任由行家和“砖家”各自解读!
“还我真相!”在首相于3月26日漏夜宣布航班“终结”那一刻起,大马家属黯然神伤,而中国家属的愤怒声浪响彻云霄,并如星火燎原,一发不可收拾。
在关键时刻,人的本性流露无遗,民族性亦然。在全球苦苦搜寻MH370的半个月里,我们看到了大马家属如何坚强硬撑、默默祷告,相对的,也看到了中国家属失控哭闹、百般无助。本地主流媒体纷纷汇聚正能量,展现全民而至全球共同祈福的温情。直到“希望”在南印度洋“终结”时,在网络谣言的推波助澜下,隔岸传来家属的声声不满。

上帝爱你多一些

“上帝爱你多一些……”马航首席空服员的女儿每天在推特上问候失联的父亲,在接到噩耗时,深切的悲恸化为简短的几个字:God loves you more, daddy。
全民悲恸!全球悲恸!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的同胞和我们的客人在踏出我们家门口时发生事故,我们也陪同家属们焦虑等候,到头来,两国人民同步心碎,不同的是,一小撮愤慨填膺的中国人,在阴谋论的煽风点火之下,差点波及身在北京的大马公民及留学生。
有人说,中国人的怒火是中国媒体点燃的。我认为那些来自两岸三地、断章取义的媒体人,多数是隔岸观火,在正式与非正式的消息渠道搜集资料之后就大肆炒作。来马采访的中国权威媒体会相对客观,除了报道大马官方在危机意识和危机公关的不足之外,也会将街头所见的全民祈福的画面,向国内读者传达。
美国和英国媒体在事发第一周,以独家爆料尽领风骚,收视率和报份飙高,而略处下风的中国媒体在国内屡遭嘲讽,于是急起直追,以咄咄逼人之势,渲染和夸大,制造两国人民的矛盾。

爆料王隔岸打边鼓

“还我真相!”没有人不想要真相,可是真相藏在黑匣子,而黑匣子沉入深深的南印度洋。
台湾爆料王邱毅是其中一个积极在隔岸打边鼓的过气政治人物,而凤凰网和香港苹果日报的部分评论也有偏颇之处,可悲的是,我国部分网民不分青红皀白,但凡骂政府的帖子就转发,加剧矛盾。
过去半个月以来,全球专家公认这是史无前例的航空事故,26国齐心协力展开搜救,所耗人力和财力,绝非儿戏,而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寻找一个真相。
怒吼吧,如果这样能够加速真相的水落石出!痛哭吧,如果这样能够纾解心头的“亚历山大”!如果你深深感受到遭殃的无辜,不要让其他无辜的人遭殃!

(原文刊于20140327《言论版》)

2014年3月13日星期四

云淡风轻:一勺污水毀佳酿


一架失联长达5天的波音777-200,令马中两国人民万分揪心,生死与共、举国祈福,只盼MH370奇迹归来。
事发之后,我收到日本友人的电邮:你没上飞机吧?而中国友人却问:为什么马来西亚的效率这么慢?
那天看到肃穆沉重的记者会上,众人将焦点放在冒用失窃护照登机的两个男子身上,民航局高官透露:涉嫌者并非亚洲人,而是意大利人,所以恐袭的可能性很低。记者追问:那人长什么模样?高官说:意大利人嘛,不就像巴洛特利那样,你知道巴洛特利是谁吗?语毕,记者席有人失笑。讵料第二天,这个“意大利人”真相大白,原来是19岁伊朗男子。

种种谣言混淆视听

单凭“意大利人”的信息,就将涉嫌者形容成意大利球员“巴洛特利”,相当可笑。事实上,出生于意大利的巴洛特利,父母都是非洲侨民、祖籍加纳,因此巴洛特利拥有非洲人的特征多过意大利人。
在MH370神秘失联疑云密布的氛围中,官方记者会不断推翻网络上的种种谣言,却也发放不少混淆视听的消息,马来西亚这个蕞尔小国受到全球瞩目,弱点亦统统暴露。11国联军力助海陆空大搜索迄今无功而返,而马来巫师也登场施法术,只见他手持法器在登机口寻找失联飞机的位置,结论不中亦不远矣:"飞机还在空中飞或已坠海,但不会坠落在陆地上……。”
在徬徨无助、听天由命的非常时刻,宁可信其有,莫可信其无。有对老夫妇在事发之后一直待在家里,设坛祈求神明保佑媳妇平安回来。各大宗教每天派员到机场协助安抚和辅导家属,也志在稳定人心,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转帖,不乏激励和祈福的善意,这时,有人提及5年前的“法航447空难事故”,发现不少相似处,飞机同样是突然在空中消失。

类似法航447事故

2009年5月31日晚,法航447号航班,由巴西里约热内卢飞往法国巴黎。6月1日凌晨2时失联,直到6月8日,搜救员才在巴西圣保罗岛屿附近,发现小部分飞机残骸和遇难者遗体。而剩余的大部分残骸和遇难者遗体,到2012年后才找到。
没有人希望历史重演,可是历史和眼前的实况越走越近,在漫长的等待中渐渐动摇了信心,到底奇迹会不会出现呢?有的家属以泪洗脸,有的亲友心焦如焚。每一则最新消息都牵动了两国人民的心。
2014年是马中建交40周年,这桶酝酿了40年的美酒,却在这起突发事故添加了不少变数,我国相关单位在危机管理上出纰漏落把柄的话,就会因一勺污水而坏了一桶酒。
飞机和乘客仍无突破性进展的此刻,让我们继续祈福吧!

(原文刊于20140313《言论版》)

2014年2月26日星期三

云淡风轻:魔镜魔镜告诉我



有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
我觉得政治也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映现各种美丽愿景,一施魔法,有求必应,仿如一面魔镜,个中是诺言还是谎言,魔咒有待破解。
“魔镜魔镜告诉我: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白雪公主的故事,相信很少人没听过,而白雪公主继母手中的魔镜,令人印象深刻。

破解继母毒咒

《白雪公主》是德国著名童话集《格林童话》当中的经典之作。故事讲述一个可爱美丽的公主,因皇后早逝而国王另娶。继母美丽妖艳又霸权,她拥有一面神奇的镜子,最爱揽镜问道:“魔镜魔镜告诉我: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
在白雪公主尚年幼时,魔镜给予继母的答案必定是:“你!”待白雪公主长成婷婷玉立,魔镜残酷的答案令继母开始抓狂,因嫉妒而萌念谋害,白雪公主被迫逃到森林,偶遇七个善良的小矮人,最后在他们帮助下,破解了继母的毒咒,找到真爱的王子。
加影州议席补选,是2014年第一场政治角力战,而魔镜藏在谁的手里?
雪州子民正饱受水荒之苦,加影补选添加了话题。州政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州水供又掌握在谁手里?有资源的,可以资源为卖点拉票;没有资源的,可以没资源为诉求拉票,许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选民要的未来,谁能信守承诺?
跟政治人物谈诚信,不是个个谈得通。言而无信是一小撮人的通病,只要度过了关键时刻掌了权,过了海就是神仙,才不理会当初什么承诺什么协议。当然,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也不无道理,连场好戏,惊世骇俗。

魔镜显现愿景

不说信。就说诚。待人以诚,可以看出一个政治人物的度量和能耐。无论站在什么立场、打什么官腔,诚意跟人民老板交待,是政治人物的品德。有位资深记者说过,当年一位得志的高官召开记者会时,草草说了几句话,佯装结束了信步离去,走没两步,一个急煞车,对紧随其后的几位记者说了一番重点的话,那些落后半步的急急追赶过来时,只见他嘴角微扬,幸灾乐祸地扬长而去。
如此玩弄记者的政治人物,10年甚至20年后,即使口才再好、风头再健,欠缺诚意,始终不足信。
每一个政客手里都有一面魔镜,无论谁问谁胜出,魔镜必答:“你!”究竟谁的魔镜才能真正显现美好愿景,考的是选民的智慧。泰山压顶不弯腰的,且将胜负放两旁,民族荣辱摆中间,打来才有劲。
魔镜会告诉你答案,但是你不能尽信魔镜,因为诺言和谎言,都是人言,言而有无诚信,才是关键。

(原文刊于20140227《言论版》)

2014年2月13日星期四

云淡风轻:偶像派经典之作



“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
文字獄,是指封建社会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以言入罪”的一种冤狱,皇帝和他周围的人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严重的会因此引来杀身之祸,甚至诛连九族。
文字狱自古有之,在明清朝代最盛行,说到文网之密、处刑之重、规模之广,以清朝为最甚。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先后发生无数起大大小小的文字狱。据《清代文字狱简表》统计,乾隆在位60年,实际掌权64年所制造的文字狱达130多起。不少文字狱是牵强附会、挑剔文字过错,甚至一句诗、一个字也会招惹大祸。

明月清风暗讽朝廷

“明月清风”是前人口头禅,飘入清朝皇帝的耳际,就被解读为对朝廷的嘲讽。 有一次,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皇帝见了,马上将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更是龙顔大怒,当下谕令立斩。
原来某日徐骏在窗前看书,正好一阵清风袭来,翻动桌上的书页,他有感而发写下诗句,没料到“清风”却被认为是暗讽清朝,“不识字”则嘲笑满清人是未开化的少数民族,于是“诽谤朝廷”的大帽子扣下去,徐骏马上性命不保。
尽管文字狱是古代冤狱,有些网络社群仍然面对一些被禁言的字眼或禁议的课题,这种监控手法,被视为现今的网络文字狱。

冷嘲热讽讲究艺术

我国网民跟某些国家的网民相比,舆论的空间和限制宽松多了,也造成网络污染的情况相当普遍。网络成了直接渲泄情绪的管道。事实上,文明发言是基本操守,冷嘲热讽则讲究艺术,一过了火难免惹祸上身。
歌功颂德的年代早已远去,针砭时弊成了斗勇的游戏。谁敢怒吼,谁有种;谁敢捋龙须,谁是英雄。一介草民固然如此,人民领袖亦如是。 有些事,说白了、道破了,就会失去语言的美感和幽默的艺术。既然演什么、像什么,又何必画公仔画出肠?2008年,一位印裔律师在司法丑闻短片案件被盘问时的回应,一度成为坊间流行语的经典之作:
“样子像我,声音像我,但不是我。问100次,答案也会一样。”
本尊矢口否认到底,观众心知肚明。遇上好戏的“偶像派”,观众莫奈他何,这就是“演”的艺术。

(原文刊于20140213《言论版》)

2014年2月2日星期日

云淡风轻:马上旺财话包子



马年初来报到,包子一马当先,马上旺。
过去5年走入新村办活动,发现一村一包点,包是最平民化的食品,各种包点当中,菜包最受落,路过新村,就算不吃也会顺道打“包”回府。
年年难过年年过。我国2013年度汉字“涨”准确地击中市井小民的心。百物腾涨,民怨载道,首相一句“蕹菜价格廉宜”而掀起的蕹菜狂潮令人哗然。有人率众高举蕹菜抗涨,有人搞创意冷嘲热讽,蕹菜一夜成名,屡次成为话题主角。

旺菜包更廉宜

在涨风势如破竹之际,在一片喧哗声浪中,有人善用蕹菜创新食谱炮制“旺菜虾米包”,远比“蕹菜换咖啡”的营销手法更有噱头,而蕹菜也不再是道具,回归食材本质,更正面积极地发挥抗涨功能。
一般上,本地菜包的主要用料是沙葛和虾米,市面上也有梅菜包、菜豆包等,而今随着蕹菜旋风而登场的“旺菜虾米包”,用料有蕹菜、虾米及辣椒,只售1令吉,跟普通菜包1令吉40仙相比,更经济实惠,也印证了蕹菜“价廉物美”并非浪得虚名。据说那个店家一推出旺菜包,迅速被顾客抢购一空。
春节在即,餐馆酒家生意兴隆,年菜名堂力求吉祥,团圆饭不可缺的是发菜蚝豉(发财好市)、年年有余(鱼)、锦绣虾仁(锦绣人生笑哈哈),甜品红豆汤加芋头年糕,寓意“鸿运当头、步步高升”。本地独创的旺菜包十分应景,“马来风光”裹在包子里别有风情,俨然成了救“市”主。
去年底报社办了一场经济讲座,主题是中国经济崛起对东协的冲击。本地主讲人提醒现场听众,即使中国不崛起,我国的商贸活动仍需面对其他国家的竞争,即使中国崛起,中国也面对全球其他经济国的冲击,能够在重围脱颖而出的是创意商品和营销策略,有了独特个性化的商品,就能够通过网络无远弗届。

发挥抗涨功能

他说,电费涨了,与其困坐愁城,不如动脑筋研发或采用节能省电的操作和营运,就能抗衡电费高涨的冲击。他的一番话如当头棒喝,与其游行抗涨,不如精明消费。
北京庆丰包子铺红了之后新闻不断。广州作曲家吴颂今以庆丰包子铺为主题而创作的《包子铺》被网民喻为“2014新春贺岁神曲”。古有刘备三顾茅庐邀访诸葛亮出山辅佐,今有吴颂今于赴京三访庆丰体验和收集创作素材。据说三个版本的《包子铺》在网络迅速走红,每天点击率高达万次。
庆丰包能够发光发热,归功于习近平的青睐,包子铺歌曲应运而生。我国土生土长的蕹菜也经首相钦点而荣升“国菜”,再摇身一变“旺菜包”,大马音乐才子不妨动脑筋为蕹菜写歌,在涨风中带给人们正能量,远比丑化和咒骂的视频更能激励马来西亚人民共赴时艰。
“旺菜包”为新春增添一丝喜气,祝读者们马年包旺,发啊!

(原文刊于30/1/2014《言论版》)

马年获赠的马宝宝,在办公桌前陪伴我拼搏的日子,马儿背后有好伙伴的浓情厚意,是苦日子的小小甜品。٩(✿╹◡╹✿)۶

2014年1月14日星期二

云淡风轻:土包子变洋绅士



这阵子,中国大陆的包子火了。先有庆丰包子成御膳,后有狗不理进军国际餐饮业。
去年12月28日,习近平选择庆丰包子铺就餐,所点的几样饭菜以及付账总额21元人民币被形容为寓意深长:“庆丰(清风)就是两袖清风,炒肝(干)就是要炒干部,芥菜(戒财)就是告诫贪官要戒财,猪肉大葱包子就是要一清二白,21元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反贪到底!”
庆丰一夜成名,拥有155年历史的天津三绝之一狗不理也不遑多让,今年1月初宣布“走出去”并购美国一家知名连锁咖啡企业,借助收购企业在40多个国家的数百家连锁店,一举打入国际餐饮市场。

狗子卖包一概不理

据说狗不理包子铺原名德聚号,于1858年(清光緒末年)由一位乳名叫“狗子”的少年所创立。由于他独创的肉包子别具风味,大受欢迎,而他做买卖时只管收银两,其他一概不理,连包子也任客人自取,因而有“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的 说法,久而久之,“狗不理”包子成了他的名号,原店字号也渐渐被人淡忘。
中国包子搭配美国咖啡,能不能创出另一道中西合璧的独特风味?有网民想像“土包子变尖头馒”的趣味画面,侍者呈上包子时,很绅士地问: “汤姆先生,这是您点的二两包子,请问咖啡需要加奶、加糖或者加醋吗?”
10多年前,我在东京上班的日子,吃腻了日本食物时,就会溜去快餐店吃汉堡薯条或炸鸡,很意外地在菜单中发现米饭。后来在泰国的快餐店也发现了加入米饭的套餐,才恍然大悟,西方的快餐文化来到以米食为主的亚洲时,也俯顺民意地调整了菜式。时至今日,本地快餐店三不五时更新菜单,将许多马来风味加入西式快餐,成功的继续推下去,失败的,自此相忘于江湖。

黑暗搭配谎称好吃

日本料理常见牛丼、亲子丼等盖饭,听说有日本人自创麦当劳丼饭。日文有个词叫“ちょい足し”,意即在传统料理的搭配上稍作修改,增加一种食材、换一种调味料,从而创造出自家的独特风味。例如在牛丼中放一小块巧克力、生鱼片蘸着橘子酱等。不过网上也常有人恶作剧放出一些黑暗搭配,并谎称很好吃,如泡面加布丁,似乎没人敢试。
狗不理进军美国之前,早有了洋名。2007年10月间,天津市餐饮协会联合媒体发起“给天津饭店取洋名”的运动,狗不理最获认可的英文名是:Go believe。该集团也正式提交申请,将“Go believe” 注册为“狗不理”英文名称。
对于饮食文化多元化的大马人来说,饼干或油条配咖啡是一道美味的早餐,肉包子更不足为虑,可是包子配咖啡合不合洋人口味引起诸多揣测。“Go believe”隐藏着一个“lie”,这个创新的饮食文化能不能打开美国人的胃,狗不理足不足信,就得看该集团的营销手法。如果“谎言”被拆穿,则如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原文刊于16/1/2014《言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