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9日星期三

云淡风轻:小确幸与大时代



说好的幸福,原来是小确幸。
“小确幸”一词的意思是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取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散文,经中国学者林少华直译而进入现代汉语。小确幸的感觉在于小,每一个小确幸持续的时间3秒至一整天不等。
在村上春树的随笔集《兰格汉斯岛的午后》(ランゲルハンス岛の午后)中有一篇名为《小确幸》的短篇散文,透过独特的视角将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事物描绘得幽默又风趣。
在文章中,村上说他自己选购内裤,把洗涤过的洁净内裤卷摺好然后整齐的放在抽屉中,就是一种微小而真确的幸福。村上在文末这么写道:“如果没有小确幸,人生只不过像干巴巴的沙漠而已。”

稍纵即逝的美好

你我的小确幸又是什么呢?
摸摸口袋,发现居然有钱;电话响了,拿起听筒发现是刚才想念的人;原本打算买的东西恰好降价了;排队时,你所选择的行列动得最快;一直想买但很贵的东西,某日偶然的在小摊买到便宜货了!
这些小小的幸运与快乐,是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当我们逐一将这些“小确幸”拾起的时候,也就找到了最简单的快乐。以积极心理学的“心流(flow)”来解释:当我们进入一个专心致志,活在当下,浑然忘我的状态,才会感受到最真切和细微的幸福。
事实上,这个词在发源地日本并不曾成为流行语。台湾时报出版社分别于2002年和2007年出版《蓝格汉斯岛的午后》以及《寻找漩涡猫的方法》这两本插画散文集,村上春树笔下的“小确幸”一词就这样飘洋过海去到台湾,近年才广泛流行起来,这一点跟台湾社会局势的演变有很大关联。
去年在台湾上演的太阳花学运,为“小确幸思潮”添加了另一层社会意义的注释。“反服贸”与“反核四”这两个运动背后的核心被喻为“文化无意识”的 “小确幸”,在两岸 之间,“小确幸”面对“大时代”的挑战,成了一个高度政治性的暗喻。随着学运的落幕,小确幸却摇身一变,成为街头巷尾的商店招牌,有的卖咖啡小食,有的搞整型美容,走入民间为台湾人提供“小小而确实的幸福感”。

政治化和敌对性

在任何国度,人人都拥有小确幸,却未必察觉到个中蕴藏的政治化和敌对性。在局势动荡之际、群内“斗”志高昂之时,“小确幸”的拥有者难免会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如果有一天连这个都没了,该如何是好?这种对潜在威胁的恐惧,对潜在敌人的焦虑一旦锁定,就成了甜丝丝的“小确幸”的同体反面。为了保住固有的幸运和快乐,不惜耍狠出招,一时刀光剑影,触目惊心。
现实中的小确幸,包含了他人施舍的小恩小惠。一颗糖果、一点甜头,施与受,各有各幸福,唯不知典当的是个人利益还是国家前途。现实教会我们,不胡言不妄语,小确幸才得以永续。
(原文刊于20150730《言论版》)

2015年7月15日星期三

云淡风轻:乱水的年代


吾友有感而发:真乱水。细思量,这确实是个“乱水”的年代。
一句话,如星火燎原,引发一大群人的恐慌。一句话,如雾里看花,颠倒是非、模糊焦点。最后,当事人乱水,局外人也乱水起来。
我是来自柔佛州的潮州人,虽然妈妈是广东人,但自小在福建话广为流传的环境中成长,来到吉隆坡工作之后,才渐渐学会广东话,看多了港剧,爱上广东话的“盏鬼”(有创意、妙极)。广东人最爱将“水”字挂嘴边,也许是“水为财”的关系,很多鬼马又传神的妙喻,信手拈来,心领神会,妙不可酱油。

水字诀点中乱象

例如:聊天是“吹水”、 借钱 “踱水” 、 筹款 “扑水”、佣金 “抽水”、减少 “缩水”、命运 “命水”、付款 “过水”、喜欢 “心水”、 离开现场 “散水”、谋取暴利 “略水”、从中取利 “油水”、绯闻报道“煲水”。
趁乱中“混水”、留学海外“浸咸水”、把风“睇水”、 一知半解“半桶水”、全无希望“冻过水”、非常羡慕“流口水”、有钱“叠水”、装模作样“整色整水”、不完整或不完善的“半汤不水”、财路亨通“猪笼入水”。
不知道是谁叫“阿水”、摸不清关系“乜水”、糊里糊涂“一头雾水”、再度被欺骗 “福水”、 利用职务收取利益“食水”、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吊盐水”。不按牌理出牌曰“乱水”。
上述“水字诀”点中了时下诸多乱象。例如:总审计师经过3个月的审查,基于审计文件不齐,1MDB初步稽查报告半汤不水。刘蝶广场暴动事件,有人以种族情绪煽风点火,心水清的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可是当警方说是手机窃案,嫌犯不认罪反控警方揑造,双方各执一词,起因成疑。社媒自由成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公开评论转贴,分分钟招惹麻烦。

海角七亿搅浑水

不可说。不可说。
多年以前,电影《海角七号》风靡整个台湾,台湾前总统陈水扁的贪腐弊案,涉及金额逾七亿,被戏称为“海角七亿”,台湾的“海角七亿”让阿扁锒铛入狱,而今号角再次响起,大马版“海角七亿”是乱局中的一潭浑水,看来看去看不清。
不可说。不可说。
近期敦马挑起了很多课题,虽然惹人厌但也触动民心,平民百姓唯恐“乱水”搜刮尽了民脂民膏,1MDB财务报表和稽查报告,民众半懂不懂,依然一马当先,先读为快。敦马嘲讽说吹哨者只能举报其他人,不能揭首相,却忘了本身就是最大言论自由的吹哨者。吹吹水,却吹皱一池春水。
贪腐是公敌,水落石会出。在不对的时间、不对的地点,做不对的事,蒙蔽众生,与众为敌,是为戒。

(原文刊于20150716《言论版》)

2015年7月5日星期日

名师早点:幸福童年


20150706爱FM“名师早点” (第六篇):幸福童年
名师早点,多知一点。
相信各位听众对于“童年”这首歌不会感到陌生。
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儿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 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 等待着放学 等待游戏的童年……。
您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回忆呢?
在世界上人口最多、GDP全球第二的中国,有4名儿童因孤独而自杀。6月9日,中国贵州毕节4兄妹服农药身亡, “留守儿童”这个名词将媒体的关注点转移到没有父母照料的小当家身上。物质生活的贫乏是四兄妹的表面死因,心灵上的孤独似乎才是真正的肁因。14岁的男死者在遗书上写着:“我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次的梦想……。”

长年见不到父母

贵州省是中国省市当中 总生产额最低的一个省份,事发的茨竹村更是特穷的农村,当地有2500人,其中半数居民离开农村到外地谋生。四名小死者正是长年见不到父母的“留守儿童”。
根据调查显示,中国有15.1%的留守儿童,即近1000万的孩子一年到头(包括春节)见不到父母。事实上,如果不能够每三个月见一次面,孩子对于生存状况的焦虑感会急升。一年内连一次都接不到父母电话的孩子占4.3%,近二百六十万人。一年只联系一两次的有八百八十五万人;三个月一次的有1519万人。只要每个星期保持跟孩子一到两次的联系,孩子的焦虑感就会明显下降。
留守儿童的最主要问题是人格障碍,自卑、偏执和软弱。长期被自卑情绪笼罩的少年儿童,不但心理失去平衡,而且也容易诱发许多心理失调的病变,经常郁郁寡欢,容易破坏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会想到自杀。
日本媒体相当关注这起中国留守儿童自杀的事件,因为日本儿童也面对类似的困境。

日本儿童幸福度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类开发报告书》2014年版公布了人类发展指数,其中日本排名第17位,处于发达国家的下位。而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最新数据,日本贫困状况中儿童的比例达到16.3%,是发达国家之最。换句话说,每六个日本儿童中就有一人处于贫困,日本儿童的贫困问题越来越严重。
另外,在《发达国家孩子的幸福度——与日本的比较》(特别篇)当中,日本孩子的幸福度在31个发达国家中综合排名第6。在“教育”和“日常生活上的风险”方面,日本孩子的幸福度排名第一,但是在“物质上的富裕”类别中排在第21位。
在日本,母亲不堪生活的苦而带着孩子一起自杀的事情时而有闻。但是对于中国留守儿童自行铺陈自杀的悲剧,难免感到震惊。尽管如此,人们是善忘的,事件被揭发之后引起一阵舆论讨伐,但很快就好了伤疤忘了痛。
许多大马人的童年,是穷但幸福着。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孩子不怕穷,怕的是孤独茫然。希望我们的社会、家庭及学校三方结合力量,适当的给予孩子们辅导和开解,给他们更多关爱,解开小小心灵的心结,让他们快乐成长,更坚强地面对外面世界的风雨,我们的国家才会有希望。
谢谢大家。

2015年7月2日星期四

云淡风轻:最好的也是最坏的

董总乱局,是华社胸口的痛。两派斗到今天,各自表述各自护主。斗个天昏地暗、斗到没完没了。坚韨不拔的斗志,势均力敌。 甲说:这是华社之耻,让华人抬不起头来。
乙说:老马天天闹,两代首相隔空舌战,马来人也笑不出来。
丙说:国大党老大闹双胞,你说我是非法党员,我说你是非法主席,印度人同样没眼看。
五十步莫笑百步。这是口舌之争的多事之秋,政经文教各领域乱象丛生,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开头这么写着:“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蠢的时代;那是信任的时代,那是怀疑的时代;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将直奔天堂,我们都将直奔地狱……”。
《双城记》并非全面反映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小说,而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巴黎和伦敦之间的故事。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发展出来的人权思想,在美国和法国大革命中第一次得到政治表达。但是,尽管有良好的初衷,人权还是被压缩了,因为革命的核心既包含人类最好的思想和行为,也包含最坏的思想和行为。

从乱局中找出希望

如果人们像小说中描写的一些人那样以恶抗恶,以残忍对抗残忍,以愚蠢对付愚蠢,那就只能造成恶性循环,使人类在绝望的冬天里徘徊,并最终走向毁灭。“以其人之道还置其人之身”在很多人看来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可是《双城记》警告人们:“只要种下的仍然是掠夺与压迫的种子,那么结出的必然是同类的果实。”(第15章)。
与其一再批评两派的不是,不如从乱局中找出希望的曙光。
丁说:华社的力量有多强,单看董总两派怎么斗都斗不倒对方,就可以看出端倪。两派人马加起来不就是一个强大的华社吗?
两派同心,其利断金。这是可以理解的。反之,两派过招,动辄殃及无辜。有人差点没粮出,有人险些不能考统考。可是当挑战越大、危机越迫近眉睫时,偏偏就奇迹般出现转机。
要叫嚣的继续叫嚣,要建设的继续建设,在诸多破坏的当儿,也悄悄地推进建设, 争取统考受承认、争取关中生报考统考,这些正面积极的行动远比大布条上批斗的字眼更受落。
每一出戏都会有落幕之时。华教这场闹剧,祈愿有人尽快华丽的转身、潇洒的谢幕。

(原文刊于20150702《言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