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0日星期四

云淡风轻:特权与底线

热切期盼的北海道之旅终于成行了,在出发之前突然收到摘星被拒的电邮,原因是“篮球不是一个人打的,下次你跟队友合照,才能获得一颗星。”

我看了傻眼,立马回邮:“过去两年,我经常一个人练习投篮,每次至少30分钟、消耗至少200卡路里,符合规定,成功摘星获得奖励。过去两年没问题,如果现在起要更改条规,请正式公告全体员工,我就依照新条规行事。”

北海道之旅是前年加入公司时,依照指示落实每天运动、参加球类比赛以及阅读等项目,累积300多颗星星才赢得亚军的奖励旅游,“一个人不能打篮球”,实在说不过去。负责审批星星的体育会工委行使“特权”,赏罚的条规由他们说了算,会员就算心有不满,也甚少站出来呛声。

过去,我经常不平则鸣,钉子碰多了,遇到想要表达看法的事,会先问一问身边的人,结果他们必定含蓄的说:“小事而已,你说了,恐怕人家会不高兴……。”

于是,不仅仅是体育会,连各队小队长也经常设定“不明文规定”,持着特权试探草根的底线,说罚就罚,结果敢怒不敢言的居多,也造就了更多“不文明规定”,这些潜规则的目的,美其名平衡,实则偏颇。在没有抗议声的情况下通过,得过且过。

清楚表达华裔不满

教育部长马智礼也是持着特权试探华人底线之流。去年他当选之初,备受华裔选民看好,因为他谙华语,然而谙华语不表示能够理解华裔的思想和价值观,所以在华裔十分关注的课题上,他经常露出马脚,一心维护自己的族群而发表狭隘言论,掀起千层浪,连盟党领袖也忍不住发声抨击他,网上联署像火种,星星点点的怒火瞄准他,虽然联署未必能将他拉下台,但清楚表达了华裔族群的不满。

马智礼有错吗?首相马哈迪认为没有:“他不是种族主义者,只是说出了事实。”

事实是什么?我的诠释是:其一、马智礼在维护自己的族群时,忘了“老板”是全民,堂堂一个部长,无法为全民教育作出具体的贡献,令人印象深刻的只有黑白鞋,一味在小格局里忙鸡毛蒜皮的事,很不专业。其二、就算拼命制造升学机会,却无法担保就业机会,导致学非所用,唯有安插在不适当的岗位,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在职场上,质比量更重要,学术资格未必保障专业水平,一开口或一出手,高低互见。

教育的潜规则、就业的潜规则,不言而喻。30年前通过“向东学习”等国对国大项目将单一族群大批保送海外深造,30年后多数出任企业高职,这也是事实,不同的是,这个年代勇于发声的草根多了、平台也多了,纷纷在不同的平台互动交流,更清楚所谓的“特权”是草根授予政府的,能够执行“监督与平衡”的,不仅仅是反对党,而是全民一起来,力量更大。失职的部长、不当的言论,人人有权口诛笔伐,没有汲取教训继续独断专行、触碰草根底线的,迟早下台。

游笔至此,我联想起一位台湾导游,他一谈起政治就口沫横飞:“政府不骂不会进步!”



(原文刊于20190530《南洋商报》言论版)

2019年5月15日星期三

云淡风轻: 加班狠拼“够够力”

当996 杠上 888,你要加班狠拼“够够力”还是宏图大展“发发发”?

今年3月下旬,一群匿名的网络开发人员在代码共享平台GitHub上创建了一个名为“996.ICU”的社区项目,用来记录和公开哪些公司要求员工按照“996”工作时间加班,即每天早上9点上班,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最后员工唯有入住加护病房ICU(Intensive Care Unit)了。这些程序员声讨阿里巴巴、华为、腾讯、百度、小美、京东等中国知名IT企业都是迫使员工按照“996”时间表工作的元凶。

4月12日,阿里巴巴集团在微信发布了马云在集团内部的谈话:“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996,你什么时候可以996?” “996文化造就了今天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中国科技企业。”

888比较人性化

当然,马云这番话难免受到起网民的围剿。中国科技企业推崇996,美国硅谷却以888,标榜“8小时工作,8小时休闲,8小时休息”,显得更人性化。

我自认是工作狂。无论周休或度假,用手提电脑或手机应用程式查阅电邮,是我的常态,一封电邮就轻易将个人的休闲状态转换成工作模式,然而这是我自愿的,也并非分分钟守着电脑在工作,所以“996”对我而言,是耗尽精力和创意的工作模式,即使薪酬再高,也失去了生命的色彩、活着的意义。

我庆幸能加入推崇平衡作息的公司,内部口号是:“努力工作、虔心祈祷、尽情玩乐(Work Hard, Pray Hard & Play Hard)”,每周工作五天,周休方面,除了每个季度指定的周末有运动赛事或集体出游之外,其余的周末都能尽情休闲、享受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

善用智能机器人

踏入斋戒月,公司的作息时间缩短了,绝大部分的员工工作效率明显下降,这是情有可原的。另一边厢,跟没有进行斋戒的伙伴公司谈企划案,负责人却基于公假、年假和索取估价单需时等一大堆理由,将提呈企划案的时间表定在一个月后,这样的工作效率令人伤脑筋,因为远在神州大地的潜在金主,不会在原地枯等一个月。

企业要拼出一条血路,当然得靠一班肯拼够勇的员工。996显示出企业主的奋斗意志,牺牲的是为钱而死拼活拼的员工。996在日本是失败的,当年“拼命三郎”如过江之鲫的“过劳日本”,衍生出今日的“低欲望日本”,年轻人看到父辈如此拼命却老来萧瑟,索性选择“低欲望,不拼不婚不育”。

据说“996”在中国十分普遍,更夸张的“247”工作制度也出现了,这形同宣扬血腥残忍的企业文化,置员工健康而不顾,不如把握“工业革命4.0”的契机,用智能机器人执行996、247,让员工身心愉悦的拓展888。

商机稍纵即逝,企业要永续经营,必须上下同心齐奋斗。塑造健康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自动自发,随时随地愿意为公务多花一分钟,往往就能为企业把握住一个商机。

在996和888之间取个平衡点,才是企业成功的王道。

(原文刊于20190517《南洋商报》言论版)

2019年5月6日星期一

云淡风轻:顺流逆流

上周日,代表陈嘉庚基金出席兴北校友会主办的陈嘉庚杯全国统考成绩优秀奖颁奖礼,留台联总总会长拿督陈绍厚致辞时提及统考和台湾高等教育巡回展疑遭某方打压时,一度激动得不能言语,令闻着心有戚戚焉。

当教育沦为政治筹码,叫华教太沉重。

承认统考的最后一里路,人来人往,换了位置换了脑袋,始终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509近一周年,又是检视希盟出师表,逐项打分评议的时刻,承认统考的议程,明显是失分题。管他背后多少苦衷,人前失信就足以证明,统考依然是政治考量下被牺牲的一环,而最近备受争议的大学预科班学额分配不公,也是一例。

在扶弱的教育政策下,学额分配不公是一项传统,过去没有人揭发,华裔家长和学生自寻出路。而今90%对10%的大学预科班学额分配比例公诸于世,引起哗然,也激发争取的意愿,结果出人意表,不是直向的调整比例,而是横向的扩大蛋糕。表面上学额增加了,配额悬殊的现象没改善,这种双赢方案,政治是唯一的赢家。

在政治角力中,为了保住优势而牺牲教育的议题是司空见惯的事,在客观环境的限制下,华教一步一脚印,步步维艰、步步为营,领军者必须善用用谋略,伺机出击,才能攻下一城。最佳时机,莫过于大选前夕。

政治糖果成怪胎

过去,选前造势攻略之一是走访知名独中。在全校师生列队夹道迎迓,一众董事热情招待,在台上恳求拨款拨地,然而政治现实是资源另有去处,一番热闹喧哗之后,华校未必如愿获得糖果。

当年的关中,好比一颗政治糖果,也是导致华社分裂的教育界“怪胎”,关键在于那一纸批文。由于“身份不明”,国中独中傻傻分不清,接着是统考没批函统统不能考。在纷纷扰扰之中,关中走出寄居生涯,完成建校大业。时至今日,有人认为关中的建校应该归功于前首相纳吉,我却不敢苟同,在政治里,那一纸批文不过是一步棋,真正对关中锲而不舍的,莫过于关中董事长丹斯里方天兴,背着骂名,率领团队多方奔走筹款,结合华社和政商力量,换来一栋栋崭新的校舍,那一砖一瓦,都是从华社筹集来的血汗钱,以及国库里的人民纳税金。

当教育沦为政治筹码,华裔子弟的利益被典当,这是华社胸口永远的痛,但是从没放弃,能争取的就争取,争取不到的就往外开拓往外闯。统考不受官方承认的40年来,独中发展在华社的强大支撑力量下继续蓬勃发展,培育无数英才,扬名海内外。去年509人民寄望希盟政府有所作为,即使不能一蹴而就,也能潜移默化、从善如流,今年此时,让我们温馨提醒:莫忘初心。

在政治现实之下,华教当自强,顺流逆流,华教常青。

(原文刊于20190505《南洋商报》言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