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7日星期三

云淡风轻:水,季节心头患

今年10月27日,当逾千名泰国民众纷纷撤离首都以避开盛传会淹至曼谷的洪水时,泰国外交部长素拉蓬正在韩国视察汉江梨浦洑工程,向韩方提出希望学习韩国的治水经验,以治理泛滥成灾的湄南河。

湄南河是泰国第一大河,全长1352公里,自北而南地纵贯泰国全境,而首都曼谷就坐落在湄南河的入海口处。泰国今年7月中旬以来遭遇50年不遇的洪灾,约600多人丧生,受灾民众数以百万计。

据说英拉政府正打算实施大规模治水工程,而韩国政府11月22日证实,泰国前总理他信应一名韩国商人的邀请,赴韩考察四大江疏浚、筑坝和美化等工程目。他信向韩国官员说,他一直就泰国长期水患难题思考对策,希望从韩国水利工程获得启发,并将考察收获告诉妹妹、泰国现任首英拉。

韩国四大江工程涵盖汉江、洛东江、锦江和荣山江,通过修建多个水坝和16个水库,改善被污染的大江水质、彻底解决未来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并通过水资源的再利用和高效化,提高水能的生产率。整个工程投入190亿美元,可说是地球上最大的工程之一,2009年动工,预定于2012年12月完竣。

干旱水灾双重灾难

当初李明博政府推展这项工程时,民间传出强烈的反对声浪。环保主义者认为工程有污染环境、破坏文化遗产之虞,示威抗议者当中也包括了学术界及宗教团体,不过无阻李明博政府落实这项大计的决心,以彻底解决长期的民生问题。

事实上,韩国于2009年2月7日发生旱灾,近十万人用水难,而2011年7月27日,首尔发生百年一遇的暴雨,演变成10年来最严重的水灾。

2008年世界未来学会(World Future Society)发出预警:“到了2025年,水价将与油价持平,世界三分二的人口将缺水。”而联合国也早在2003年发刊的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中预测,到2025年世界人口的20%将极度缺水。

水被喻为“蓝色黄金”(Blue gold)。当水和汽油同样价格时,眼巴巴看着洪水泛滥成灾,却无法善用珍贵的大自然资源,无异于双重灾难,有水没水一样愁,要屡灾屡战或一劳永逸解决双重灾难,胥视英明执政者的决策。

在我国,年杪是东北季候风的季节,东海岸居民首当其冲,是屡灾屡战的典型例子,在多雨量的日子,他们一如既往的在洪水漩涡中抗灾,只要蒙损程度稍减,就当是喜讯了,灾民心头患,何时能一劳永逸的解决?

无论如何,韩国以电子科技改变了世界,能否利用水的管理引领全球绿色环保事业的成长,“三千里华丽江山”会说话,明年杪,我们一起洗耳恭听。

(原文刊于8/12/2011《言论版》)

2011年11月23日星期三

云淡风轻:上台与下台的艺术

每次担任活动的司仪时,总会有人事前提醒,请贵宾上台完成仪式之后,务必请他们“到台下就座”,万万不能说“请下台”,惟恐我一时失言,无意间“倒”了别人的“台”。

当然,那是温馨提醒,不过也印证了叫领导“下台”是一大忌讳。

有人说,上台靠机会、下台靠智慧。有人说,风光上台容易,优雅下台很难。下台的不易,在于多数人恋栈权位,没有足够的智慧、未能见好就收,找了千百个借口,还借别人的口道出不下台的种种理由,最终往往很难堪的收场。

办活动避不开是非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我们的团队走遍全国各地,要跟很多人合作办好一项活动,经常看到各单位的内政和内斗。“不见是非人、不入是非地”,显然是奢想,一路走来,感触颇深。

一个团队是否团结,可从筹款成绩或活动的回响看出端倪。有些人将内部政治加入演说中,敦是敦非,身为过客,我们只能静观其变,只能希望所有的冲突和争议,在共同利益的大前提下,有缓冲和转寰的余地,毕竟家和万事兴,惟有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办好一件大事。

在这过程中,我见过最典型的一位仁兄,初次见面就毫不讳言:“我们反某领导反了10年!我是在台湾受教育的,我接受的是民国思想……。”原来他曾听说我第一次跟工委会开会时,该领导就公然道出内部有阻力。

我不知道那位仁兄为何反了10年还推不翻别人,也不了解被批斗10年依然不放手的领导,是恋栈权位还是真心奉献。无论如何,权力运作、冲突处理,在在考验领导的才能,没有爱心的传承,权力交替就会充满火药味。

2012年1月14日将迎来台湾第13任总统及副总统的选举,原本现任总统马英九和副总统萧万长都可以竞选连任,但是萧万长于今年5月31日就宣布不再竞选连任,婉拒马萧配,他的举动获得台湾群众的掌声。

懂得自爱兼爱天下

在台湾政坛上,毫不眷恋权力的如凤毛麟角,萧万长是其中一人,因为他懂得漂亮上台、潇洒下台。反观多数政客,尝到权力的滋味之后,往往情不自禁露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嘴脸,一有机会上台就想尽办法拒绝下台,仿佛这个世界不能没有他,只有他才是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

年龄的增长,跟智慧的增长未必成正比,在进退之间拿捏得宜,潇洒下台之际还赢来敬重的掌声。台湾总统及副总统当选人将于2012年5月20日就任。520的数字谐音是“我爱你”,最理想的当然是懂得自爱的人兼爱天下,在这一天登峰造极,领袖群伦。

“在你换件衬衫的功夫,日本首相就换了。”这是西方媒体对日本频换首相的揶揄。8月29日,菅直人内阁的财务大臣野田佳彦当选为新的党首,8月30日他成为民主党的第三任首相、日本的第95任首相。如果换个角度思考,“领导做不好就下台”,对群众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想想,你是不是也该退位让贤了?

(原文刊于24/11/2011《言论版》)

2011年11月9日星期三

云淡风轻:潮来潮往看国际潮联

2011年第16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圆满落幕,云顶山上3千人荟萃,潮来潮往,一片潮声。

躬逢其盛的我,最难忘的是如轻音乐般悦耳动听的乡音,以及在会展中心宴会厅外,一艘大大的红头船映入眼帘。

我是潮州人,却甚少说潮语,难得在这三天的国际盛会耳濡目染潮州文化,有潮语、潮乐、潮剧、潮州大锣鼓等等,也走入潮州先贤南来拓荒的历史篇章,山中三日,不啻为“寻根之旅”。

全球潮起开创新格局

“国际潮联,全球潮起”是轮值承办单位马潮联会所订立的主题,盼为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的时代使命与国际功能启动新的思考、视野与行动策略,趁“虚” (虚拟的网络世界)而入,在网络世界乘风破浪,促成涌动不息的全球风潮,为潮人精神和潮州文化的传承开创“潮起”的时代新格局。

遥想当年,红头船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最初远洋载米,到后来运载早期的先贤过番来谋生,也是红头船,将先贤在海外的消息带回乡里。

据说在清朝康熙年间,朝廷因饥荒而放宽原本要防止倭寇入侵的海禁令,允许船只进行外贸,并指示各县省必须在船头涂上不同颜色,以利分辨。于是潮人在船头涂上红漆,而第一艘“红头船”也从樟林港启航。可以想象这一幕:先贤乘坐“红头船”,握一块水布、揣一把自家田宅的泥土,走向世界各个角落,落蒂生根、开枝散叶。

在大会期间,当“国际潮联,全球潮起”大汇演首幕重现“离乡背井、漂洋过海”的情景,触动了“乡愁”,不少人悄悄拭泪……。

致力推动全球大潮汕

“红头船”精神造就成伟大商帮,潮人秉持拚搏进取、勇于拓展、坚守诚信的精神,在世界各国落脚从商,赢得“东方犹太人”的美誉。时代巨轮在推进,艰苦奋斗、诚实守信的“红头船精神”,一直鼓舞着潮汕后辈的子子孙孙继续前进。

常言道:“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商”。成功的潮商处处可见,香港有鼎鼎大名的李嘉诚,本地杰出潮商也不乏其人,丹斯里林源德、丹斯里张泗清、丹斯里钟廷森等人现身盛会,而潮人书画家也以书画会友,增添这场盛会的艺术文化氛围。

潮汕人十分关照“自己人”,潮人的团结往往令外人生畏。据估计,目前全球潮人共有3千万人,中国潮人1800万,海外潮人1200万,因而有这样的说法:“海内一潮汕,海外一潮汕”。马潮联会通过国际潮联促成海内外潮人 “全球潮起”,也致力于推动“全球大潮汕”。

主办一场国际盛会非易事,马潮联会在各方面的筹备和部署显见其细心之处,让全球潮人亲睹马来西亚本土风情和商贸投资潜能,潮来潮往,日久见功,必能带动全球潮起,在“红头船精神”的领航下,新潮人将呈现一波接一波的精彩、一船又一船的丰收。

(原文刊于10/11/2011《言论版》)

2011年10月26日星期三

云淡风轻:爱乔爱疯了

今年的秋天,是属于乔布斯的。他的艺术科技产品、他的情书,在浓浓的哀思中牵扯出淡淡的凄美,秋意上心头。

10月5日,苹果创办人乔布斯传来噩耗,一个传奇就此落幕,令全球弥漫哀思,在大家殷盼iPhone5之际却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iPhone4S,原本恶评如潮,一经解读为“iPhone for Steve”,立即扭转劣势,掀抢购热潮。

10月25日,乔布斯生前授权出版的传记《史蒂夫•乔布斯传》在全球同步首发,短短一天内,不仅席卷各个线上线下的图书市场,也引发营销大战。

乔布斯最后的礼物

英年早逝的乔布斯,将科技与艺术相结合,以一种美学的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为人们带来便利和美好,改变了世界、改变了科技、娱乐和通讯,也改变了你我他。

由于乔布斯20年来拒绝在媒体曝光,《史蒂夫•乔布斯传》被视为“乔布斯最后的礼物”,书中有一些连乔布斯和他的家人都不愿看到的内容,作者采访了他的亲友、被抛弃的女友们、讨厌他的人,其中少不了他的个人隐私,包括被亲生父母遗弃的事,引起群众的关注,苹果迷更渴望在书里找到一个真实的乔布斯。

乔布斯的名言是“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他在斯坦福大学2005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赠给斯坦福大学毕业生一句话“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含有“渴求新知、大智若愚”的精髓理念。他曾经提及成功的秘诀是:“专注和简单。简单比复杂更难,你必须努力让你的想法变得清晰明了,让它变得简单,到最后,你会发现它值得你去做。因为一旦你做到了简单,你就能搬动大山。”

弹指间搬动大山的,是乔布斯的信念。来自破碎家庭,自小被领养的他,与厮守了20年的妻子劳伦•鲍威尔鹣鲽情深,今年三月结婚20周年之际,他写下了一封情书,虽非诀别,但也深知来日不多,与林觉民的《与妻诀别书》大异其趣,却也同样展现细水长流的夫妻情。

原文开场白是这样的:We didn' t know much about each other twenty years ago. We were guided by our intuition; you swept me off my feet. It was snowing when we got married at the Ahwahnee……。

文言翻译情书达意

这封情书很快受到中国网友的关注,首先是信息产业界名人李开复在微博上传了几张“乔氏情书”图片,一日内就被网友转发近10万次,评论过万条,随后刮起热译风,文言翻译成亮点。摘录较为经典的两则如下:

“二十年前,未相知时。然郎情妾意,梦绕魂牵。执子之手,白雪为鉴。弹指多年,添欢膝前。苦乐相倚,不离不变。爱若磐石,相敬相谦。今二十年历经种种,料年老心睿,情如初见,唯增两鬓如霜,尘色满面。患难欢喜与君共,万千真意一笑中。便人间天上,痴心常伴侬。”

“二十年前初相识,随心而遇惹人痴。犹记新婚当日景,雪花飞舞阿瓦尼。光阴似箭已添丁,幸福艰难总不离。爱至深处久弥新,回首廿载似昨夕。岁增智长皱渐生,知秘解惑尝悲喜。天地无涯有时尽,此情绵绵不绝期。”

汉语之美,言简意赅,短短数字表达千言万语,字里行间满是意境。爱乔爱疯了,爱屋及乌,中国网友仿乔布斯用中文表达爱,发挥创意和文思的同时,也表达了敬意。

(原文刊于27/10/2011《言论版》)

2011年10月12日星期三

云淡风轻:岁月无声,江山有情

“辛亥路、情两岸”,今年双十节,中国庆祝辛亥革命100年、台湾庆祝中华民国建国100年,两边各办活动,各自表述。

1911年10月10日的辛亥革命,标志着清王朝的覆灭,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共和国。整个大中华区,包括香港和台湾,都在庆祝这个历史事件,但这事件的历史定位在台海两边却都是敏感话题。

两岸三地尴尬纪念

龙应台在香港接受《华尔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辛亥百年在中港台两岸三地都是“尴尬的纪念”,而各地又有着各地不同的尴尬之处。在辛亥革命50周年时,只有台湾在纪念它。那时,香港还是在英国的统治之下,而中国大陆则在文革当中。而今百年纪念的时候,中国和台湾才刚刚开始缓和关系。

这厢是民国建国百年、那厢是辛亥革命百年,孙中山是一边的革命先行者、却也是另一边的国父,如果这是一条辛亥路,两边还是各走各的路,走过百年还没真正走到一块。

她说,中国想要合理诠释“双十”是非常尴尬的,不承认中华民国的地位,而聚焦在革命本身,在向辛亥革命致敬,和辛亥革命的结果是建立了共和这两者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而台湾政府最初采用的口号是“建国百年”,后来又换成“精彩百年”,他们不想戳痛北京,避开对建国的强调。

引起不少纷争的香港大学100周年庆典,从校长徐立之、前港督卫奕信到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无不在演说中提到港大最有名的校友孙中山先生。

常有人说香港处于历史的夹缝,若说香港成就了辛亥革命未必人人认同,但是说随后的国共纷争有不少落在香港,相信没有多少人反对。

龙应台认为,香港也处于尴尬的位置上。1911年,香港在那场革命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说这场革命的胜利是一次盛宴的话,那么香港是仅有的厨房。1923年,孙中山在香港大学的演讲中说,他所有关于革命的想法、关于现代性的理念都来自香港。

去年8月初,龙应台应邀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主讲《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提及自己的“中国梦”,直言不讳:“我的一个构想,就是这个国家,能够不再有不能出版的书,不能上映的电影。”

“1949年,近两百万人突然之间被残酷的内战连根拔起,丢到了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甚至很多人没有听说过的海岛上。在战火中离乡背井、颠沛流离到了岛上的人,思乡之情刻骨铭心,也是无比真诚的。那份对中华故土的魂牵梦绕,不是‘中国梦’吗?”

血系中有黄河支流

台湾歌手罗大佑唱完了《亚细亚的孤儿》,又演绎余光中的《乡愁四韵》:“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那血一样的海棠红,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作品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他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也称“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京华时报》报道,10月7日,有网友反映,北京地铁建国门站多个指示地图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写成了“中华人民共和过”。地铁建国门站站长表示是工作人员的疏忽,将尽快予以更正。

岁月无声,江山有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乡愁,一如流过百年的支流,何时汇入浩瀚大海,一解千古愁?

(原文刊于13/10/2011《言论版》)

后记(15/10/2011):
太惊喜了……
写稿之日,状态很糟,到万津开会回来已是深夜,不得不熬夜,还申请了翌日的补假,才能通宵写稿。休息一天重回办公室时,翻阅报章竟找不到专栏的踪影,定晴一看,原来已被升格为特大标题的主文,又惊又喜。
更没想到的是,文章见报后,从广告部同事、电话接线员到总社及东海岸办事处记者也在口头上或Skype赞美一番,让我心花怒放。
有人说我写得感人,其实站在两岸三地之外看支流缓缓流过百年,情感不比身在支流中饱受乡愁之苦的文人,我最爱的龙应台,才是真正的情深义重,《大江大海1949》让我爱不释手,阅毕掩卷叹息。
最近学人家在微博上写古诗,尽管不汤不水的,连什么平仄押韵都搞不懂,但玩得开心,别人看不顺眼,我也不理,反正那是我的微天地、我的游乐场、我的寻乐园,有了新的目标,玩得更起劲~
告诉自己要继续加油,总有一天写出像样的诗词,让那些人大跌眼镜!%*^_^*%



2011年10月1日星期六

云淡风轻:济州岛要创奇迹中奇迹

2011年11月11日,是百年一遇的好日子,也是韩国全民引颈长盼的大日子。济州岛能否创造奇迹中的奇迹,就看111111.

韩国夏威夷三多三无

数年前曾到过济州岛,首次尝到冬日滑雪的乐趣。济州岛是韩国第一大岛,又名耽罗岛、蜜月岛、浪漫岛,素有“韩国夏威夷”之称,位于朝鲜半岛南端,隔济州海峡与半岛相望。这里人烟稀少,土地广阔,不是高山森林,就是农田村舍,有山有水,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是两大旅游卖点,而民间自古以来有“三多三无”的说法,即风多、石多、女人多;无门、无盗、无乞丐。

瑞士电影制作人伯纳德•韦伯成立的民间团体“新世界七大奇迹基金会(www.new7wonders.com)”自1999年开始对全球人进行互联网和电话投票评选“新七大奇迹”的浩大工程。新的世界七大自然奇迹并非联合国公认的景点,虽没有全球公认的价值,但是主办单位却成功游说全球452个自然景点参与竞争。

从2007年7月开始, 全世界1亿多人参与投票,包括互联网、电话投票及专家评审, 经过三轮筛选,主办单位于2009年9月发表了最终的28个候选名单,有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以色列的死海、美国的大峡谷、越南下龙湾、马尔代夫群岛、阿根廷的伊瓜苏瀑布、台湾的玉山和韩国的济州岛等。

新世界七大自然奇迹,预定于今年11月11日揭晓。入围景点的相关国家目前正积极拉票,对韩国来说,一旦被评选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晋升国际旅游景点,提升国家形象,吸引更多游客来访,也有利于韩国商品出口。

新世界七大奇迹基金会是民间组织,会为七大自然奇迹造势宣传,也会从中牟利,就像国际奥委会和国际足联,原本只是民间团体,但在获得球迷和国际社会的支持之后,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组织。

发动全民投济州一票

韩国政府认为“济州竞选七大奇迹”不只是地方个案,而是国家议题,韩国总统李明博本身也在网络投票,国会通过相关的支持协议案,在官方和民间团体的全力配合下,通过各种管道和造势活动,呼吁热爱济州岛的国人踊跃投票,也向海外熟知和未知济州岛的网民宣传,一起为济州岛护航。

如果说李明博总统创造的是“平民神话”,在他的带动下,济州岛能否创造奇迹中的奇迹呢?这个美丽的小岛,承载了许多韩国人的美梦,如果你也心动,不妨行动,投济州岛一票。

有意参与28个入围景点的投票,可上网(www.new7wonders.com),唯每人只限投票一次,而电话投票则不限次数(001-1588-7715)。

(原文刊于29/9/2011《言论版》)

2011年9月15日星期四

云淡风轻:他们的泪水

今年,又看到学生的眼泪了。

全国中学时事问答比赛于上周六顺利举行总决赛,赛果爆冷,黑马破解了十连冠的“魔咒”,有人欢喜有人愁。

去年,大山脚日新国民型中学俨如一匹黑马,史无前例跻身总决赛,与常胜军吉隆坡中华独中一决高下。当我们宣布两支进入总决赛的队伍时,日新国中的学生喜出望外,立即拨打手机报喜,而领队的小助教更激动地流下欣喜的泪水。尽管日新国中最终不敌吉隆坡中华独中而屈居亚军,那是他们载誉荣归的一年。

今年,吉隆坡中华独中带着九连冠的光环而来,老师和学生的压力可想而知。该校毫无悬念地晋入总决赛,对手是多次败在他们手下的居銮中华中学,在分数拉锯之后,銮中在后半场扭转劣势、反超领先,隆中华独中大势已去,其中一位学生一下台就忍不住泪洒现场……。

常年训练薪火相传

学生们的泪水,表达了什么?比赛的用意是什么?教育的真谛又是什么?

事实上,这些学生训练有素,在总决赛现场问答环节从容应对、有问必答,精彩赛况令人叹为观止。今年我们调整了总决赛的游戏规则,让两队学生自行选题作答,运气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也让习惯了决赛游戏规则的学生措手不及,得失心过重、沉不住气的,临场表现大受影响。

撇开胜负的得失,历年来参赛学生的认真投入和培训老师的用心良苦,值得表扬。

全国中学时事问答比赛迈入第18届,吉隆坡中华独中连续夺了9届冠军,在骄人战绩的背后,是长年累月的训练,以及薪火相传的精神。老师派学生参加一届又一届的比赛以积累经验,不少学生是自初一二就开始参赛,到高中已是“资深”参赛者,搭配学弟妹组队上阵,而毕了业的学长则在学弟妹备战期义务充当助教,在总决赛当天随团来观赛,为学弟妹加油打气,这种薪火相传的精神十分可贵。

不断学习不断超越

这项比赛也让我们看到普及教育和精英教育的不同,吉隆坡中华独中训练学生有方,在接受访问时不吝分享心得,成为其他学校的典范。今年,十连冠固然是师生共有的美梦,不过并非极端的求胜心切,在组队方面没有将所有精英集中在一队,而是分布成实力相当的四支队伍前来参赛,足以看出端倪、

赛果出炉之后,十连冠梦碎,失望是难免的,但是学生们豪言“明年要将冠军夺回来”,是令人激赏的积极想法。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输了这场比赛,却可能在其他赛事扬威。在学习路上,长长久久的努力更胜于一朝一夕的十全十美,满招损、谦受益,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超越,今日的失败,是未来更多胜利的推动力。

学无止境,胜负是一时的运气,失去冠军,却不能失去士气和志气。愿与所有参赛学生共勉之。

(原文刊于15/9/2011《言论版》)

2011年8月31日星期三

云淡风轻:饮水思源莫忘本

那天到巴生中华小学出席十大义演新闻发布会,发现该校从巴生迁校到莎阿南,校名依然沿用“巴生”两字。

会上,校方三机构领导强调“巴生”两字万万弃不得,追溯百年校史,最初是从巴生中华学校起家,如今发展成巴生中华独中、中华国中和中华小学三校,各自为政却不忘百年前最初始的“根”,在重大的日子必定三校齐聚欢庆。

校名攸关创校史

我想,华文教育最基本的教条应该是“饮水思源”。最近梳邦市子文华小易名拿督谢华华小一事激起千层浪,主要是围绕在“根”的问题上。

创办于1939年的梳邦市子文华小,前身是八丁燕带双溪丁宜子文华小,创办人包括孙成焕、林成踏、张华和陈文贤等人,基于当地华侨多来自海南岛,遂以海南宋氏家族长子,也是当时的中国财政部长宋子文命名。宋子文是宋家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的弟弟,而宋美龄是其妹。

若非此次易名风波引起关注,这段历史也许鲜少人知道,更没想到是跟中国宋氏家族有关,不过,这段历史并非没有意义,这个校名也记载着当年先贤南来艰苦拓荒不忘办学、办学不忘根本的精神。

校名更换,就会把某段历史埋葬,对那些陪着子文华小从园丘走到梳邦市,走过崎岖迁校路的人来说,情何以堪。

事实上,在筹款活动中,我们最乐见大商翁慷慨解囊,一掷数百万,再登高一呼、万山响应,义款源源而来,解了燃眉急,学校继续发展,皆大欢喜。

曾经走入很多校园,看到每一层新校舍、每一间课室,甚至每一个楼梯间都大大的标刻着捐款人芳名,用种种方式回馈善长仁翁。而今校名是不是成了最新的“卖点”呢?

学校发展与时俱进,钱是永远不够用的,假设用校名回馈大商翁,能解决学校多久的财务问题?30年抑或50年?

我并非质疑任何人沽名钓誉,更无意影射任何人怀有私心,而是我们素来引以为豪的“为华教无私奉献”,会不会因此而变成“有私奉献”?“有私”会不会演变成“有限”?

发展华校如己任

今年,八打灵再也培才学校礼堂落成开幕当天,也是欢送前董事长丹斯里张泗清荣休的大日子。当了50年培才学校董事长的丹斯里张,是从中国南来谋生的潮州人之一,将培才的发展视为己任,出钱出力50载,还培育出二校及计划中的三校,卸任董事长之日说了一句“我是潮州人,感恩培才”。先贤从中国南来时,不同乡团组织私下“领养”不同学校,丹斯里张对培才的无私奉献,是最佳典范。

感恩于奉献华教的诸公,将他们名留校史,传颂一代又一代,是我们向来的传统,而今突破传统,直接更换校名的做法,我个人认为有待商榷。

前几天,媒体问星云法师对同性恋和同志结婚的看法,他巧妙回应道:“不可说!不可说!说了人家不爱听,说了我们找麻烦……”而子文华小易名几成定局,是不是同样“不可说、不可说”?

(原文刊于1/9/2011《言论版》)

后记(5/9/2011):

正要出发南下到海边度假之际,发现手机有未接来电和一则短信:

“我尊敬的YB:子文是大众群策群力,集腋成裘兴建起来的新校舍。它有刻骨铭心、经过二次大战,有血有泪的历史渊源。请尊重当时海南乡亲先贤们的精神与意愿。请保留子文校名。子文前校长敬上”

自从前校长退休,我们就没有联系过。当初是基本十大义演和校内的筹款活动而结识,如今他退而不休,再次站出来,全为了保全原有的校名。

回电给他,才知道他们翌日有新闻发布会,接着又有签名运动,力保“子文就是子文”。

尽管无法出席声援,我冒着被官爷迁怒的风险,史无前例地在专栏写了这篇稿。我知道,在工作上仍有求于官爷,也无可避免会见到他,不过“怕得罪人”的事暂时抛诸脑后了。相信在民意难违之下,子文不会易名…… :)

2011年8月22日星期一

日本反韩流加剧?示威人数翻一番(转载)


朝鲜日报驻东京特派记者 车学峰/记者 张祥镇 (2011.08.22 14:46)

“没想到赢得这么多人的共鸣。”

看到6000多人参加21日在东京富士电视台前举行的反韩流示威,连主办方也感到惊讶。因为众多人员参加示威,甚至让人联想起福岛核电事故后举行的反核电示威。

当天,示威人员400人一组,高呼“我们不想看韩国电视剧”等口号。具有极右翼倾向的有线电视台“樱花频道”当天通过网站现场直播了持续4个小时以上的集会。据统计,网络直播的收视观众超过4万人。

与7日举行的第一次示威不同,主导此次示威的“富士电视台抗议示威游行执行委员会”在警方允许下举行集会,并通过网络等途径提出“韩流会扼杀日本文化”等刺激性主张,有组织地召集示威参加人员。示威主办方主张,第一次示威人数达2500人。

◆示威群众:富士电视台“哈韩”过度

示威主办方主张称,不是反韩流或反韩示威,而是对富士电视台过度播放韩剧进行抗议。他们指出,富士电视台每月播放韩国电视剧的时间达40个小时,远远高于NHK电视台(4小时)和TBS电视台(20小时)。他们还称,富士电视台在新闻等各种节目中拿出过多时间来宣传K-POP(韩国流行音乐),夸大韩流的人气。引发第二次示威的直接原因是,演员高冈苍甫因上月23日在推特上指责富士电视台“过度偏重韩流”而被所属经纪公司解雇的消息。

◆反韩流示威只是“小打小闹”

示威主办方还针对在富士电视台做广告的企业产品发起拒买运动,但考虑到韩流在日本的人气,他们的游行示威很有可能只是小打小闹,难以造成太大影响。虽然举行了反韩流示威,但韩国偶像组合仍然席卷了主要人气排行榜的前列。过去《冬季恋歌》备受欢迎的时候,主要是“大妈级粉丝”,但近来,韩流已经从电视剧扩散到K-POP,粉丝甚至扩大到小学生。也就是说,韩流明星像国民明星一样备受追捧。因此,不只是富士电视台,NHK、TBS等其他电视台也争相邀请韩流明星。

◆极右翼势力欲牵制“韩流”

第二轮韩流热潮掀起后,甚至便利店也销售韩流明星纪念品,而且Galaxy手机等韩国产品的人气也随之上升。韩流明星出演的广告片大幅增加,甚至还出现了专为进军日本市场而培养的K-POP组合。有人指出,看到韩流渗透到日本人的生活后,极右翼势力为了牵制这种趋势而有组织地发起了示威运动。据分析,此次示威规模之大可以同市民团体全面出动的“反核电示威”相提并论,没有极右翼团体有组织地介入,就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2011年8月18日星期四

云淡风轻:泡菜与樱花的爱恨纠结

有人爱,难免有人恨。有人媚韩,必定有人嫌韩。

韩流席卷亚洲而至全球,2003年,日本放送协会(NHK)率先播放韩剧,将韩流引入日本国土,2011年“嫌韩流”声浪大作,日本网民游行抗议播放最多韩剧的富士电视台。

一直以来,对于韩流袭日,日本网民意见分歧大。有醉心于韩剧的铁杆韩粉,也有嫌韩反韩之士。这两派网民虽然对韩流的态度截然不同,但仅停留在网络的口水战。新一波“嫌韩流”却升级到示威游行,富士电视台成了众矢之的。

韩流与嫌韩流在作崇

2003年,我在《朝日新闻》东京本社的电视荧幕上,看到韩剧《冬季恋歌》里裴勇俊、崔智友和已故朴容夏的三角恋情,那些赴日之前看过的痴痴缠的剧情,果然很快俘虏日本剧迷的心,自此以后,强劲的韩流冲击日本社会各层面,至今不衰。

随着韩流涌动,一股反韩流 “嫌韩流”,渐渐在日本形成气候。“嫌”(iya)在日文是讨厌的意思, 韩流冲击的主要群体是日本妇女,而嫌韩流的主要群体则是日本男人。韩流横扫东南亚和中港台,使原本在东亚一统天下的日剧黯然失色,除了动画片以外,日剧已失去同韩剧争锋的能力。韩流也带动众多日本女人要嫁韩国郎,让一些日本男人觉得脸上无光,当然,更深层的嫌韩流,主因是民族情结作祟。

有位日本漫画家名叫山野车轮,在网上发表了一系列“嫌韩流”漫画,2005年结集出版漫画书《嫌韩流》 。书中借由主人翁“耀先生”之口,煽动反对韩国、反对韩剧的情绪。事实上,他另有一部作品叫“嫌中国流”,反映出日本人不喜欢中国的心态。

7月下旬,日本著名女优宫崎葵的丈夫高冈苍甫在twitter炮轰富士电视台,指播放韩国节目太多,简直变成“韩国电视台”,引起日本网民的共鸣,继而点燃了嫌韩流的火头。8月7日正午,逾1千名网民相约于东京台场富士电视台总部游行示威,抗议富士电视台过度“媚韩”。

韩国料理不入选50大

日韩的纠结,也从电视荧幕延伸到餐桌美食。

前阵子美国CNN生活潮流网站“CNN Go”公布的“全球50大美食排行榜”,泰国马沙文咖喱位居榜首,寿司排名第四,中国北京烤鸭第五,我国槟城亚参叻沙名列第七,韩国料理却一项都没有入选。韩国《国民日报》7月25日即发表题为《韩国料理的耻辱》的文章表达不满,韩国网民也兴师问罪:“寿司能排第四,韩国泡菜、烤肉排在哪?”

问过一位韩国朋友,韩国人是不是不喜欢日本人?他大摇其头说,韩国人很喜欢日本人和日本文化。事实上,“嫌韩流”虽然在日本兴起一阵阵波澜,但毕竟不能压制日本人的哈韩热潮,更无法阻挡日本人对韩剧及韩国明星的喜爱。日本内阁于2005年12月公布的调查显示,51.1%的日本人对韩国有好感。

看来泡菜先生和樱花小姐“不是冤家不聚头”,嘴上不认,内心暗自倾慕。嫌与不嫌,只是茶杯里的风波。

(原文刊于18/8/2011《言论版》)

2011年8月3日星期三

云淡风轻:一棵树一个村一段古

上周跟日本大使馆公使伊藤康一、参赞佐藤辉等人吃饭,顺手将士毛月新村嘉年华的传单递给他们,邀他们参与其盛。使馆专门调查员东条哲郎“哦”的一声,对士毛月新村并不感到陌生,原来他曾联合另两位研究员坪井佑司及村井宽志,于2007至2010年间走访森美兰和雪兰莪州14个华人新村,对于新村的历史和现状颇有认识。

较后,东条电邮一份研究报告给我,题为“马来西亚华人新村的成立过程与地方政治:芙蓉近郊两新村的实地调查”,文中提及的两个新村,正是我们先后于2009年8月11日和今年6月19日举办“我来自新村” 嘉年华的亚沙新村和小甘密新村。让我好奇的是,日本人为何有兴趣研究华人新村?

日本人研究新村历史

追溯历史,英殖民政府于1948年6月23日宣布马来亚进入“紧急状态”,正式掀开与马共的“内战”。为了切断乡村居民和马共的联系,英殖民政府于1949年至1950年间,通过毕里格斯计划(Briggs Plan)将50万华人集中迁移到480个移殖区,随后更名为“新村”。

开始阶段,新村人成为英殖民政府和马共的“夹心人”,耕种时极可能受到马共威胁,同时又遭英殖民政府的严厉警告,备受欺凌和压迫。后来由于英殖民政府成功切断马共与人民之间的联系,50年代后半期,新村人的生活才逐渐安稳。1958年,新村开始从“黑区”变成“白区”,当局逐步拆除新村周围的铁丝网。1960年7月31日,我国首任最高元首在上下议院宣布结束12年又45天的紧急状态,而今马来半岛仍有450个新村保留下来。

华人新村走过了一甲子,被喻为“活历史”,非但没有像德国战时的集中营被时代所淘汰,反而成为大马华人扎根和茁壮成长的沃土。2009年,astro启播的“我来自新村”系列将观众带入历史,而我们报社主导的“我来自新村”嘉年华,进一步带领民众走入新村,在培育不少精英的新村华小举办义卖会和慈善晚宴,唤醒人们对新村历史的关注,也不忘支持新村华小。

日本研究员探索新村历史,是基于对战前、战时及战后的历史反思,尤其是日军占领马来亚3年8个月的史实。他们仨通过华文报、华研等资料中心搜集资料,也亲身走访新村,听那些当年20来岁而今80高龄的耆老口述历史,侃侃而谈日军及英军在新村留下的“历史伤痕”,让他们在日本文的史料之外,更贴近史实,也明白这段历史将随着长者的离世而消逝,因而倍加珍惜。

耆老口述历史倍珍惜

由于村井宽志谙中文,主修中文和中国历史,加上一位本地人的协助,他们在查阅资料和访问过程颇为顺利,撰写专题时以亚沙新村和小甘密新村为例,因为这是在毕里格斯计划推行之前最早成立的新村,在建设和结构上的不足成为其他较后成立的新村的借鉴。

这份报告首次于2008年在神奈川大学发表,2009年在东京大学、2010年则在马来亚大学发表,并刊于今年3月25日出版的“神奈川大学人文学研究所所报”。他们认为新村历史也紧系着华人参政的起源,希望有机会将研究报告翻译成中文和英文,同时深入华人新村附近的马来甘榜,比较同一时段的马来人的生活形态。

前阵子在依约新村跟当地工委交流,提及“依约”(Ijok)新村名字的由来,有人说是以一棵树命名,而小甘密据说也是一棵树,到底依约树和小甘密树长得什么样,如今已经没人说得出来。

当年的树,早已淡出记忆;当年的人物,也即将走入历史。一棵树系着一个新村的历史,空对树影讲古,谁来解惑?

如果连日本人也在研究新村历史,生于斯长于斯的新村年轻一代,是不是更应把握契机,走入公公婆婆和爸妈的年代,温故知新?

(原文刊于4/8/2011《言论版》)

2011年7月20日星期三

云淡风轻:细数十大“最”名

2011年首回合十大义演顺利完成了。跨越五州演六场,首场在吉兰丹中华独中盛大举行,《南洋商报》东海岸区经理林杨枫致词时不忘“数‘最’名”,令现场观众莞尔。

十大义演迈入25周年,数“最”名,多不胜数。吉兰丹中华独中承办过8场十大义演,是筹办次数最多的单位,并且11度成为十大义演受惠单位,也创下纪录,而亚罗士打新民独中不遑多让,承办5次,创下北马区之最。

筹款不易,承办单位从筹建硬体设施到筹募软体建设的基金,对于十大义演的信心和支持,令人感动。从吉隆坡出发到吉兰丹的路途遥远,十大团队舟车劳顿却义不容辞。有一次,由于巴士司机不熟路线,团队一早出发,却兜了大圈,在傍晚6时左右才抵现场,歌手和舞蹈员来不及洗刷刷就化妆上场,更添男人味和女人味,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事之一。

7•11霹雳州南华独中十大义演也有两大“最”名,一是筹获270万令吉,创下本年度首回合筹款成绩之最,而重现十大舞台的阿牛,挑中台下一位女生,含情脉脉地演绎《初恋红豆冰》主题曲《纯文艺的恋爱》,掀起义演最高潮。

我想起了前制作人叶啸大哥说过,当年阿牛随团时最爱拿一部摄录机,东拍西录,还要当年的团长李前建摆出《英雄本色》里小马哥(周润发)的经典甫士让他摄录,爱玩爱闹的前尘旧事,不知阿牛是否还记得。

数十大歌星“最”名的话,在我带团的那几年,本地歌手的高度配合不在话下,而台柱之一的在台湾发展的戴佩妮,也很有十大心。

基于文化背景和商业考量,台湾唱片公司对大马盛行的华教义演没太大兴趣,也无法理解大马华社一年又一年办义演筹款建设华校的苦心,所以我们每年向唱片公司争取让驻台湾的十大歌星回国献唱,是极不容易的“谈判”。而佩妮是很有主见的歌手,只要义演没有碰正她录制专辑的档期,她都会主动向公司争取回国献声。

有一年,十大团队开到新山为孕育过她的南方学院义演时,她因故无法参与,后来在吉隆坡演出时,她在台上表歉意:无法赶回新山接待十大,待慢了。

前几年,有位驻台湾的本地歌手曾扬言义务为筹款活动演唱,欢迎大家邀约。结果,当我们兴致勃勃去试探时,原来主办单位要承担商务舱机票、五星级酒店,以及“象征式唱酬”,败兴而归时,终于明白义务不是免费。

欲加之“最”,何患无词?十大也有不少“最”名,十大光环属于全体华社,是一群群慷慨解囊的善长仁翁促成一场场歌舞升平的义演,最支持华教、最支持本地歌手、最有回馈心、最不分种族、最不计较你我……

最棒的是你!

(原文刊于21/7/2011《言论版》)

2011年7月6日星期三

云淡风轻: 友谊赛缔结良缘

上周六,日本大使馆专门调查员东条哲郎与菜穂在吉隆坡中央艺术坊设派对,一对新人分头邀请了日本及大马友好同欢共庆,在现场融洽的氛围中,宾客举杯畅饮,而东条的同事也引述他为期一年多的罗曼史,解开大家心中的谜团。

筹备球赛寻求外援

原来这对新人的结缘,跟报社主办的乒乓友谊赛有一点渊源。我们在2009及2010连续两年主办使馆与媒体乒乓友谊赛,为这段良缘构筑了一道桥梁,从马来西亚延伸到日本,再从日本回到原点——马来西亚。

2009年12月12日,我们首度邀约中国驻马大使馆和日本驻马大使馆派队,到报社与主队切磋球艺,当时东条负责召集日本大使馆的球员组队,由于使馆内球员不足,他特地到日本人俱乐部寻找外援。那场比赛之后,东条未雨绸缪,跟马来亚大学预备教育部日本留学特别课程(AAJ)进行一系列球类运动的交流。

去年12月12日的使馆与媒体乒乓友谊赛,日本大使馆再次披甲上阵,一行14人浩浩荡荡来到报社,欢愉的交流,东条调兵遣将时让所有出席的球员都有机会一展身手,外援当中,有位宿将最具实力,锐不可当,而最后下场的一位日本中学生也架势十足,俨然是日本队的“秘密武器”。

当时5支参赛队伍包括了中英文媒体,日本队显然志不在夺标,以一付“输得起”的坦然姿态应战,笑声、掌声和加油打气的欢呼声不绝,他们本身的球员笑着应战,对手也打得开心,最后日本队屈居第四名,还特地将两百大元的奖金转捐给南洋报业基金,宾主尽兴而归。

远距联系共结连理

原来东条是在2010年1月份初识在AAJ教日语的菜穗,在筹备使馆与AAJ的网球赛时,东条对她心生好感,两人很快就坠入爱河,后来她约满必须回日本,两人通过Skype和短信继续互通信息。311东日本大震啸时,东条无法即时联系在东京的家人,而当时在京都执教的菜穗就在第一时间联系上他的家人,令他十分感动。

浩劫后的日本东北部百废待兴,东条忙着广发灾区重建等信息给各媒体,5月份终于有空回到日本办理个人的终身大事,先请两家至亲出席喜宴,然后邀双方友人出席派对。7月2日,这对新人回到吉隆坡举办派对,与大马的友好分享喜悦。

“现在很期待下班回家了吧?”其中一位宾客在派对上笑问,小登科的东条笑得一脸幸福。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至诚祝贺东条夫妇,百头偕老、永结同心。

(原文刊于7/7/2011《言论版》)

后记(22/7/2011):
写这篇文章时,心情受到小魔的影响,在非交稿不可的情况下,用很烂的心情写出很烂的稿,没仔细看就电邮给主编。今天终于有心情重看,才发现致使的错误:“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误写成“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天啊,好大的代价!
对不起我的读者们~❤

2011年7月4日星期一

转载:当了官就不是人

前言:
不知道邓大人为什么要犯众怒。一言蔽之,被利用了……:(


●陈春福 (《有话直说》南洋商报 2/7/2011)

读了几十年的华文报,原来我国的华文报章都不值得一读,原来本身当了几十年的冤大头。

感谢尊贵的邓大人提醒,原来“我们的新闻从业员真的变成了记者,就是记东西的记者而已。在马来西亚,特别是在华文报业里面已经很难找到journalist(新闻从业员)了,我们有的是reporter(记者)而已。”

懵懂了几十年,忽然有人当头一棒,真是醍醐灌顶,阿弥陀佛。

这个邓大人真是高人,听说他本身就是华校出身的高材生,早年还在一家中文报章工作过,后来加入了政党,现在又占了点官气,人显得尊贵了,嘴脸不一样了,中文水平也绝非当下一般小记者可比的了。

中国人有一句话,自大一点是个臭,但这绝对与邓大人没关系,邓大人大了,有官气了,不管有麝无麝都是香的。

被人骂了还洋洋得意

人显贵了,少不了要沾点洋气才显得与众不同。邓大人学贯中西,才高八斗,方块字倚马可待,洋洋千言,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事,按照他对中文报记者的批评,他的红毛话一定也是行云流水,纵横捭阖。小老百姓目光短没见过世面,没见过洋大人放屁,所以“这就是我们的可悲(之处),比较起英文报,我们差了一段距离,英文报里面有一些写评论的,虽然我们对他的文章满肚子火,但是我们认为这个家伙有他的料,他的确做了他的功课,你可以不同意他的立场,但是他们对自己工作那种认真,那种专业的态度,华文报差了一大截”,原来沾洋气是被人骂了还洋洋得意。

原来,洋报人的工作态度都比较认真,中华儿女就该去跳海死了算,大马中文报业发展了逾百年,原来先辈和同辈们都是混饭吃着来的。华社也真悲哀,居然让华文报章的从业员白吃白喝蒙骗了这一些年,真是情何以堪呵!

当一个人还是人的时候,讲的也比较像人话,但人一旦当上了官就变得不像人了。是人都知道,马来西亚有许多恶法捆绑着言论自由,华文报章从业员所受牢套尤其紧绷,如果向大官进言的评论能像邓大人对中文报章般的尖酸刻薄,那大马新闻从业员也不必争取什么新闻自由了。

座谈会上有一张脸更令人作呕,身为新闻从业员兼一家华文报章的高层主管,坐在台上附和邓大爷的奚落,骂到自己的身上居然还帮腔“中文报欠缺是非黑白之分”,完全忽视本身与所在行业的价值。若然如此,这种人应该赶紧收拾包袱,离开他自己也瞧不起的中文报章,转身去热拥有关两家中文电子报(如果电子报愿意接收他,又或者其中一家还撑得到他入门那一刻的话)。

古人的文章说,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禽兽都知感恩,但是我们一些喝着华文报奶水长大的人却没有。去到哪乱到哪的前报界工作者,虽然现实中郁郁不得志而离开报界,然而一断奶却耻笑他们曾吸吮的奶水是腐臭的,仿佛他们今天已臻“神人境界”,鄙视众生,今天中文报界之所以如此不济,全因少了他们。悲哉!

2011年6月22日星期三

云淡风轻:凤凰古城的三只老鼠

带着憧憬,匆匆走入古色古香的“湘西明珠”凤凰古城,满怀欣喜归来。难忘沱江畔的迷人风情,更难忘凤凰山下那三只令人爱恨交织的小老鼠。

有人形容湘西凤凰就是沈从文,沈从文就是湘西凤凰。著名的文学家沈从文是湘西凤凰的苗族人。他笔下的短篇小说《边城》,有着浓郁的湘西风情。他是这么描述凤凰的:“若从一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寻找,当可有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一个名为‘镇竿’的小点,那里同别的小点一样,事实上应当有一个城市,在那城市里,安顿下三五千人口……”镇竿,就是蒙上一层神秘面纱的凤凰的古称。

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凤凰古城位于沱江畔,群山环抱,传说有一对凤凰从这里振翅而飞,小城因此得名,也有说是以境内凤凰山命名。纽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盛赞它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2001年12月17日,它被列为中国第101座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分为新旧两个城区,老城依山傍水,清浅的沱江穿城而过,红色砂岩砌成的城墙伫立在岸边,南华山衬着古老的城楼,据说城楼是清朝年间的,锈迹斑斑的铁门,还看得出当年威武的模样。北城门下宽宽的河面上横着一条窄窄的木桥,以石为墩,两人对面都要侧身而过,这曾是当年出城的唯一通道。

古城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城内石板小街,古代城楼,明清古院;城外沱江蜿蜒,河水清冽,浆声舟影,好一个宁静安祥的小城风光。

我们在华灯初上时抵步,过了虹桥,夜游沱江畔,只见一排排手工艺品的小摊档,将唯一的要道延伸至灯火璀璨、歌舞升平的江畔酒吧街,翌晨再沿着同一条路走,却见石板小路上林立的商铺摆卖民族风服饰,江上游船来来往往,偶见苗族女子走过,古城晨昏,大异其趣。

我们的导游很自豪的说:“看吧,中国多的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是我们最大的资产,看山看水看古迹,根本不必远行。”

事实上,我们在凤凰度一宿,揭开了古城的神秘面纱,也意外的看到凤凰山下的三只老鼠。当旅巴要离开凤凰时,酒店经理在导游的陪同下上车向团友道歉。原来这两位团友前个晚上被小动物互相追逐的嘈杂声吵得难以入睡,更甚的是,其中一人早上睡醒睁眼一看,床边小几居然有两只老鼠默默的在“欣赏”她俩的睡姿,她惊叫一声,把另一人吵醒,也将两只老鼠吓走。

这是新的酒店,由于建在山边,所以才会……。导游再三向团友解释,并强调这是她带团以来的“第一遭”。

三只老鼠大煞风景

三只老鼠到底有什么寓意呢?我想起了这次旅途上大煞风景的三件事。

其一是随处吐痰。看到中国人当街随口一吐,擦肩而过,大可不必理会,可是当旅巴司机边驾车边朝垃圾桶猛吐痰时,那些“嘈音”令人很不舒服。我悄悄问导游:中国男人是不是特别多痰?是不是喉咙有病?

其二是公厕卫生。我们从吉首前往凤凰的小路上,人人喊急,旅巴停在油站旁的公厕,墙上大字报写着 “厕所,一次一元”,有人忙掏钱排列,有人疾步入内,没两分钟就全军撤退,问他们怎么了,原来是不习惯就地解决,门儿都没有的情况下,尿刚出道又缩回去,忍无可忍继续忍。“不是收费的吗?收的比我们的公厕还贵,怎会……?”一时微言四起。

其三是江畔另类风景。当江面倒映出两岸美丽的灯火时,老店装新酒,门内酒客围观辣妹劲歌热舞,门外告示板也精彩万分,抢人眼球:“艳遇99.9%”“一夜情、婚外情,后果自负”云云,阅后会心一笑。

第三只老鼠已庞然如大猫,脑满肠肥,带着猫猫之意守在沱江畔等艳遇。沈从文一生挚爱的三三,不敌招摇过市的小三。凤凰古城成了艳遇之都,我的团友跟三只老鼠有了“一夜情”,而你,艳遇了吗?

(原文刊于23/6/2011《言论版》)

2011年6月1日星期三

云淡风轻:非诚勿扰

开场先转述一个笑话:
经羚羊大婶介绍,斑马先生与袋鼠小姐初次见面相亲。 袋鼠小姐想缓和气氛,于是风趣道:“一看就知道你是‘黑白道上’的人物。” 斑马先生回应说:“是呀,所以你才是我的最佳速配。”“为什么?”“前天我去抢银行,那么多钞票,装到最后,才发现少带了一个口袋!”
这个笑话让我联想起近期在微博广泛转发的“非诚勿扰”电视相亲节目的诉讼案,“斑马先生”和“袋鼠小姐”的影子在节目中依稀可见。
《非诚》引发诉讼案
《非诚勿扰》原是2008年由冯小刚执导、葛优和舒淇领衔主演的一部电影,内容说一位一夜暴富的“剩男”的征婚之旅,在漫漫“征途”上,各怀心事者纷至沓来,演绎出世间百态。
2010年1月15日,江苏卫视以同名《非诚勿扰》制作一档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24位单身女郎在节目中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男嘉宾的去留,然后再经过数个单元来决定男女嘉宾的速配成功,而获得24盏灯全亮的男嘉宾,将赢取大奖夏威夷梦幻之旅。
最近掀起热议的个案是24岁的男主角诉称,去年9月参与《非诚勿扰》节目录制而结识女方,随后双方确定男女朋友关系,开始商议结婚。他表示以结婚为目的,应女方要求,送她一台32寸高清液晶电视机及一辆宝马,并将车子登记在她名下。去年底,女方突然拒婚,他要求索回宝马,却遭女方拒绝,他因而提出诉讼。另一边厢,女方对媒体的回应是:“我和他,没婚约、没宝马;现有两部车,车主都是我。”
谁是谁非,由法官判定,局外人只能围观。从节目角度来说,这是很有看头、能催化收视率的“炒作”,对一般观众而言,显然恶评如潮,至少在海外观众眼里,中国女孩的“拜金”程度十分惊人,甚至有人创意构思“国际‘剩’会”,撮合各国的剩男剩女,以金论心,令人大开眼界。
我任职的部门主要是筹办活动,各类活动都办过,包括“浪漫新人竞赛”,曾经有人献议,在浪漫新人之前办联谊活动。从活动的本质来说,先撮合了一对陌生男女、在他们踏上红地毯时,再参与浪漫新人竞赛,是相当有意思的,不过,联谊活动的献议一直没落实,除了找不到适合扮演爱神“丘比特”的人选之外,最大的障碍是华人传统观念:“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
幸福的伴侣,记不记得我们都没关系,只怕遇人不淑或演变成怨偶的,吵上门来就难以收拾了。
观众受“非诚”困扰
《非诚勿扰》电视节目的主题曲《往前一步》唱道:“往前一步是幸福/退后一步是孤独/在原地不动是为了看得更明白/爱情不能不清不楚……”
局中人是否越看越清楚,不得而知,倒是局外人饱受“非诚困扰”,节目的铺陈是真是假?荧幕前的速配和荧幕下的争议,孰是孰非?
别把观众当阿呆,斑马先生与袋鼠小姐,非诚勿扰!

(原文刊于9/6/2011《言论版》)

2011年5月25日星期三

云淡风轻: 大家都有病

我可以放慢脚步吗?我们为什么都病了?
前阵子,工作排山倒海而来,外坡会议接二连三,疲于奔命之际,突然抱恙,不得不避开火毒的太阳,在家休养,生活的快节奏戛然而止,正好在网上看了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配合新作《大家都有病》上微博的微专访,与网友分享“慢活”、“慢时尚”,今年是兔年,而兔与龟,正是快活族和慢活族的绝佳妙喻。
在微博上忙于解答网友各种有关“慢生活”的提问时,朱德庸笑言:“各位博友,酒店网速不够快,请博友跟我一起慢时尚吧!”
慢慢寻找个人节奏
朱德庸坦承,小时候有自闭倾向的他,总觉得每个人都没问题,只有他自己有问题。长大后才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问题。小时候的自闭给了他不愉快的童年,在团体中总是被排挤孤立;长大后,自闭反而让他和别人保持距离,成为一个漫画家和一个人性的旁观者,能更清楚的看到别人的问题和自己的问题。童年的自闭让他只能待在图像世界里,用画笔和外界单向沟通,却也让他能坚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大家都有病》是我创作时间最长、也最喜爱的一部作品。从2000年开始慢慢构思,2005年开始创作,至今历时10年有余,我告诉自己慢慢来,不要急,要找到自己的节奏……。”他认为,世界一直往前奔跑,我们紧追在后。可不可以停下来喘口气,选择“自己”,而不是选择“大家”?
忙忙忙、盲盲盲,城市人嘴里说:“请慢用”、“请慢走”,脚步却从不敢放慢。忙,左面是心,右面是亡。太忙了,心就死了。
朱德庸到底有多慢?他自曝前年底获得“新世纪10年阅读最受读者关注十大作家”的奖项,他请友人代领并念了一段得奖感言:“这是一个每个人都在跑的时代,但是我坚持用自己的步调慢慢走,因为我觉得大家其实都太快了——就是因为我还在慢慢走,所以今天来不及到这里领奖……。”
“慢活族”是倡导放慢生活节奏的人,在欧美发达国家很流行,他们并不像传统的打工族那样无休止地拼搏,而是追求一种舒适、休闲的生活,用宁静对抗快节奏的浮躁。“慢活“也是追求平衡的生活节奏,该快則快,能慢則慢,尽量以音乐家所谓的Tempo Giusto(准确速度)来生活。
媒体人典型“快”活族
在英文中,心理医生把追求慢活叫做找到你心中的乌龟(find your inner tortoise)。受慢活风气的影响,很多英国人扪心自问,我心中的乌龟哪去了?为什么非要做仓促的兔子?慢活真的比快活更优越?
漫画家固然可以用慢活的心态慢慢观察人生,作为媒体人,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做个“快”活族,山崩地裂,稍慢一步,不但错失独家头条或独家镜头,分分钟可能葬身灾场;顺利抢了新闻回来,又要看打字的速度快不快、传稿的网速快不快、审稿、打标题、编版、发排和印刷的速度快不快,最后最关键的是,夜报上市够不够快……
天啊,样样快的结果,当然是种种病都有,大家都有病!
(原文刊于26/5/2011《言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