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7日星期一

东瀛大不同(1)



日本于二战之后经济神速重建,创下神话,可惜在经济泡沫幻灭之后,至今经历12年经济停滞,日本人信心大失,社会价值观起了很大变化。

在大起大落之间、前路未明之际,到底他们心里怎么想?他们的想法对于国家的未来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南洋商报》从侧面切入,分析日本社会种种现象背后价值观的变化,投石问路,探索日本人心目中的未来。

(第一篇)

投资旗手人才一把抓
挑战官僚创雇用生机

日本经济面对严峻考验的当儿,求人求职出现重大转捩点。“终身雇用”、“企业年金”等制度渐消失,企业和个人开始认同多元雇用型态的价值观,人才派遣业应运而生,制造无数就业机会。
素有“投资旗手”之称的南部靖之,是日本最大派遣公司Pasona的首席执行员,他视人人为异才,打着“解决社会问题”的企业理念,勇敢地向官僚体质挑战,愈战愈勇,并倡议平成年代的“乐市乐座”以及“人才开国”。

(一)突破固有雇用制

现年51岁的南部靖之,自大学1年级展露创业家本色。
那一年,他开办补习班,教导20位小学生。补习班口碑极佳,一传十、十传百,到了大学3年级,补习班学生多达700人,讲师50人,南部俨然是补习班的“经营者”。

Pasona的前身,即临工中心(Temporary Center),是南部在大学毕业之际创设的,经营阵容泰半是当年补习班的讲师。

有一次无意间听见补习生母亲的话,令南部萌生开办临工中心的念头。那位母亲慨叹孩子稍大后,本身没机会活用婚前掌握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南部觉得临工中心的设立,突破固有的终身雇用制,满足在特定时段涌现的求人求职需求。

南部靖之认为“雇用”两字所包含的“聘用”和“受雇”的意味冲淡,企业和个人处同等地位,“合约”渐渐流行起来。企业不必招揽所有人才,而能者所在之处,就必定有“工作”,人才派遣制度,让更多人有就业机会和享受工作乐趣。

1995年阪神大震灾,劫后神户一如废墟。身为神户人,南部闻讯立即从意大利米兰赶回来,目睹家乡百废待兴,企业瘫痪,涌现不少临工的需求。为了弥补业务范畴的不足,他勇闯东京霞关的劳工部,要求在非常时期暂时放宽职业介绍和派遣人才条约,结果遭当时的官员奚落一番。

1999年12月,劳动者派遣法令正式放宽,派遣业拥有更大的空间,不过,官僚制度显然拖延了许多雇用机会。

南部认为日本国民最不安的是雇用问题,在失业率高逾5%之际,政府应当放宽限制,开创千万人的雇用机会,减少“错误配对”,同时倡议“乐市乐座”和“人才开国”。

远在战国安土桃山时代,大财主将平民贩商召集起来,在城下町等重要都市废除“市”和“座”特权制,让新进商人自由买卖,塑造“乐市乐座”。

平成开国时期,日本也荟集世界各国文化、经济人,集思广益,提升国家和企业活力,成为现代版的乐市乐座。

而南部倡议“平成人才开国论”,是将日本塑造成为外国人的梦想国度,吸引更多专才移民,贡献所学所知,为日本注入活力,从而走出经济低谷。

(二)派遣公司充当红娘

根据教育部发表的数据显示,2002年3月份约25万名高中毕业生当中,内定就职的仅67.8%,是教育部展开调查多年来的最低纪录。许多未确定就职者,多数投身自由人(freetar)或派遣社员(haken shain)行列。

近年兴起的人才派遣公司,在企业和个人之间穿针引线,派遣制度的好处是企业和个人都有更多选择,优秀人才不怕没工作,企业更不必担心工作没人做。企业固然可减少人力成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优秀人才也从传统雇用框框跳出来。

当企业委托派遣公司在特定时段提供特定人才时,后者依据登记员工的资料找出适当人选,协调及安排面试等。

当人选圈定后,派遣员工将到企业上班,工作上遵照企业主管的指示,而薪水则由派遣公司缴付。派遣社员没有花红、交通津贴等福利,不过在职业训练方面,获得派遣公司安排免费电脑课程。

一般上,派遣公司每隔3个月或半年到访,除了探问企业的满意度,也征询派遣社员是否愿意续约。如果派遣社员基于个人问题不愿续约,公司负责人将与企业交涉,安排新人替代。

在日本劳工法令下,派遣员工在一家企业服务的最长期限是3年,除非企业有意吸纳为正式员工,否则必须更换派遣员工。

(三)设定目标向前进

太田宏巳(26岁)目前是《朝日新闻》东京本社派遣社员,这是她的第2份工作。

第1份只做了1年,公司就清盘,她庆幸自己是派遣社员,可以立刻抽离,而其他正式社员在公司突然清盘的情况下,为遣散费而苦恼。

大学毕业后,她找不到合意的工作,在朋友推荐下向派遣公司登记。派遣制度让她有机会开拓更多领域的就业机会,吸取不同经验。

当前就业竞争剧烈,许多公司受到不景气冲击纷纷倒闭,她认为正式社员也未必有保障,不如当派遣社员,工作有弹性、不必做超时。

太田和大部分派遣社员一样,视派遣工作为短期性质,利用下班时间进修,她选修英语观光导游课程,希望活用英文,并趁工作之便到处观光,可谓一举两得。

(四)时下年轻人三“无”

到派遣公司登记的大部份是年轻人,记者探询南部对于年轻人有什么看法?

问:时下日本年轻人有什么特质?

——我曾在1年半内到各地演讲,由北海道至九州会见逾1万3千名大学生,对于时下年轻人的印象是:无活力、无个性及无关心。

——无体力,自然欠缺活力,也许是补习太多、沉迷于电子游戏机或手机寄送短讯的缘故。当领袖首要条件是体力,没体力自然无法应付种种挑战。无个性,是因为父母本身也有气无力,遗传基因作祟,衍生没个性的下一代。另一方面,对社会、国家不关心,也鲜少参与学生运动,只专注考试。

——对身旁事物不关心,主要是没信心。欺侮弱小事件时而有闻,有次我应邀上电视节目,跟几位学者、教授一起讨论这个课题。当时学者们都认为应当通过言论谴责和制法严惩,我一反他们的论调,认为事发当时应该立即采取行动遏阻,而不是事后讨论制定法令。

——犹记得小时候被同学欺侮,回家向父亲投诉时,他反问我:“应该怎么做?”我一时答不出来,父亲告诉我:“跟他斗!”

——我当场呆了。父亲说:“要是你容忍,他明天、后天又会来打你,不如给他颜色看,告诉他你不是好惹的。1个人打不过,找5个朋友支援,5个人还是打不过,凑足10个人斗到底!”

——日本是个欺侮弱小的社会,人人自危、怕事、忍气吞声,结果欺侮弱小的事件没完没了。我成立人才派遣公司,争取革新雇用制度的过程中,回想起当年父亲的话,勇气倍增,挑战官僚制度,斗到底!

结语:

在日本,正式社员不再是铁饭碗的代名词,派遣公司在企业和个人之间扮演桥梁的角色,这种雇用型态在传统的日本社会激起不小的涟漪。

有人说,派遣公司靠人才的流动发财,而派遣社员在服务公司没什么地位,累积10年的工作经验,到头来待遇比不上入社1年的正式社员。只有对工作没有抱负的年轻人,才会满足于派遣任务,因为没有太大责任,也不必超时工作。

求人求职价值观大转变的年代,人才派遣公司的冒起,利弊因人而异。派遣业为主妇和中高年龄层创造再就职的机会,也迎合喜爱各种工作挑战的年轻人,至于想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只要懂得善用这道桥梁,探寻自己属意的路,可说事半功倍。

*原载《南洋商报》新视野(2003年6月中旬)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