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7日星期一

东瀛大不同(2)

蛰居老家避寒冬

叫单身寄生虫太沉重

前言:

走在银座林立的高级百货市场,抢购名牌货面不改色的往往是20-30岁年龄层,令旁人目瞪口呆。事实上,许多年轻人的消费远高于收入,能够恣意挥霍,皆因背后有靠山。

钻研社会学的山田昌弘助教授,在探寻未婚人口骤增的现象时,无意中发现了“寄生虫”。


(一)日本家长溺爱儿女

自从山田昌弘助教授(46岁)于1999年推出《单身寄生虫的时代》一书之后,单身寄生虫(Parasite single)顿时跃升为日本的流行词汇。

单身寄生虫泛指靠父母维持基本生活,自由使用个人收入,生活奢侈,消费远超过收入几倍,尤其是女性,购买名牌货及时装,一掷千金面不改色。

山田助教授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透露,他是在研究未婚者剧增的现象之际,赫然发现寄生虫的存在。这些寄生虫不是没有结婚对象,而是衡量婚后两口子仅有能力住一房公寓(1LDK),收入花在起居饮食之后,没有余钱消费,跟寄居父母家的生活水准相差甚远。

过去,男女商议婚事,女方开出的条件是每月零用钱5万日元(马币1千600零吉)+一年一度海外旅行。而今,尽管经济不景气,女方条件已调高至每月零用钱10万日元(马币3千200零吉),再加一年2次的海外旅行。

一旦结婚,生活水准大降,女方百般不愿意,男方也自知能力有限,毅然放弃组织小家庭的念头,继续当寄生虫、继续享受恋爱期。

“英美国家的单身主义者不少,普遍过着独居生活,父母养育儿女的观念,是以独力自立为原则。日本家长溺爱儿女,是助长寄生虫的主因。”山田感叹道。

(二)男女比例是3对7

寄生虫的特色是拥有固定收入,但基本生活靠父母,个人出手阔绰。提供寄生环境的父母,主要是50岁至60岁年龄层。外面风大雨大,让女儿嫁给低收入的男子过“苦日子”,父母于心何忍,不如让女儿陪在身边,亲眼看守。他们的心态,跟务农世家的背景大有关系。

山田表示,明治和大正年代,日本人多是务农和做买卖,家里人多好办事,亲子关系建构在父母照顾儿女起居饮食的基础上,当时跟父母同住的年轻人占总人口1%。进入昭和及平成年代,日本经济转型晋入工商业社会,受薪阶级为主,扣除极少数协助务农和经商的年轻人,目前单身寄生虫超过1千万人,男女比例是3对7。

战后,让儿女学习自立的父母已少见。担心儿女生活不好,提供“寄生生态”的父母,多是在务农环境下成长。当年受父母百般呵护,而今宠爱儿女是理所当然,对儿女有求必应,不在乎后果。到海外旅游归来的单身女性告诉山田:“看到埃及金字塔也没什么感受”,足见未经劳苦,不懂得珍惜成果。

山田大数单身寄生虫的“罪状”:“首当其冲的是房产业,不景气导致房产价格大跌,少子化人口减少,现在又加上低廉屋价无法激发单身寄生虫的结婚冲动,房产家具乏人问津,国内消费低迷。另一方面,寄生虫却在银座狂购名牌货和时装,促使日本跃升为欧洲名牌货的主要市场,这个市场的成长较1990年泡沫经济期倍增,消费两极化的现象令人咋舌,更糟的是‘依存主义’抬头,年轻人躲在父母荫庇下不愿意独立奋斗。”

如果父母没有房产呢?“寄生虫一早就拔腿逃啦!”山田说。

(三)韩国社会同样问题

单身寄生虫是受薪社会的特有产物,山田昌弘发现韩国跟日本社会出现同样现象,欧洲方面则是意大利和西班牙。这些国家跟日本同属于受薪社会,滋长不少单身寄生虫。英美国家以磨练子女独立自主为育儿之道,所以未曾经历类似问题。

山田表示,男性自立意识较强,如果收入高,男性多选择结婚自组家庭;而女性为生活而工作的意识薄弱,尽管收入高,不一定选择自组家庭,反而是买更多高级化妆品、名牌货及时装,满足个人的物质需求。

山田认为,纵使经济好转,单身寄生虫现象仍会持续到这一代父母老去,无法再提供寄生环境时,单身寄生虫才会渐渐消失。目前40余岁的家长,都不愿意助长10岁左右的儿女成为未来的寄生虫。没有父母庇护,单身族唯有努力奋斗,闯出自己的人生路。

在日本经济的寒冬,躲在暖房里的单身寄生虫,怎么愿意到外头捱冻呢?

(四)家长儿女怎么说?

*浅野千明(55岁):家长宠坏

——单身寄生虫?一言概之:担心!家里3个孩子都还没正式工作,长女(28岁)正在考钢琴博士学位,长男(25岁)大学毕业之后,出来工作2年,说是不适应,辞职回到大学院继续MBA课程。幼儿(21岁)则是大学4年生。

——3个孩子不算寄生虫,充其量是“后备军”。本人5年后退休,而孩子们3年后将投入社会。希望他们尽快独立,不想永远保护他们。

——寄生虫是父母一手造成。很多朋友家里都有寄生虫,嘴里说:“伤脑筋”,眼睛却笑成一条线,洋洋自得。如果家长严厉催促孩子独立,寄生虫就不会出现。

*太田阳子(34岁):最佳选择

——虽然很想过独居生活,可是每月房租近10万日元,而且住处比老家距离执教大学更远更窄小,何苦来哉。

——父母年纪越来越大(父亲69岁,母亲65岁),唯一的姐姐已经出嫁,我留在两老身边随时可以照应。既然在东京,同住一个屋檐下是最佳选择。

——所有收入供个人使用。3分1花在社交和旅游,3分1购物,剩余的储蓄起来。打算结婚之后自组家庭,可惜迄今未碰上“真命天子”。

——在大马教日语3年,跟父母分隔两国,而今年夏天极可能搬离老家。其实跟父母同住的人,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如果有一天父母病了,我能够继续生活,甚至替父母付医疗费。这一点,跟单身寄生虫不一样。不过若再努力一些,应该不必住老家,可以独立生活。

结语:

一个驻日中国记者曾说:“日本老人很可怜,因为孩子不跟他们住,所以高龄社会问题特别多。”

事实上,日本家庭伦理观跟中国人多代同堂的传统观念大相迳庭。年轻人成年后搬出去住,学习独立自主,这一点,深受西方文化价值观影响。而今“向东学习”回归老家,虽然有些确实过着不相衬的奢侈生活,但也有的是基于亲子相互照应的考量。

学者关怀社会,大叱“单身寄生虫”,喊冤叫屈的大有其人,不过深一层思考,这些人不得不承认自己未尽全力。初入社会的上班族月薪15万日元(约马币4千650零吉),扣除房租10万日元(约马币3千100零吉),所剩无几,熬得不易。

其实单身寄生虫是不景气的产物,与其说他们令国家经济陷入寒冬,不如说经济寒冬使他们恋栈老家的暖房。失去独立能力、责任感大减之余,扪心自问;我尽了全力吗?相信很多寄生虫会坦承只做了一半,因为有双亲可以“依存”,无后顾之忧。

在东西方家庭伦理观之间游移,依存主义抬头,叫“单身寄生虫”太沉重!

*原载《南洋商报》新视野(2003年6月中旬)

没有评论: